中科院院长:通过改革排除院士称号的功利负担

29.06.2014  12:05

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活力

——我国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年中述评

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今年以来,我国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面向世界高技术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创新驱动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前不久,安徽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全面取消行政裁量权,变政府组织专家评价为市场化、社会化第三方评价,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竞争择优支持,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后补助和奖励支持等。

打招呼、托关系都没用!上报的项目能否通过,取决于项目本身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达标第三方评估机构说了算。”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作用紧密结合,打通科技与经济之间转移转化通道,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稳定增长。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2006年的1688.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约5600.1亿元。如何保证科技资金的规范分配和安全有效使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改进加强中央财政民口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作出八方面共29条部署。要求“坚持遵循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公开公正,坚持规范高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院士制度改革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章程进行“大修”,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两院的改革方案直面社会反映强烈的行政化、功利化等问题,从候选人提名渠道、增选机制、退出机制等方面展开,着力使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

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能把院士称号上承载的与功利相关的负担排除掉,让院士更好发挥明德楷模作用,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作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