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煌:厦心是带着特区的期待诞生的
2001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强劲步伐,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前身厦门市心脏中心(简称“厦心”)成立了。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厦心以独有的“厦门速度”赢得多方赞誉,成为区域内特别有影响力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厦心与新浪厦门联合推出《从“心”出发——我与厦心共成长》人物故事专题,用“厦心人”的故事讲述厦心的成长历程,感受卫生事业的发展。今天带您走进陈炳煌医师:五十年如一年坚守救心一线,见证了厦心从无到有。他说“厦心是带着特区的期待诞生的”。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简称“厦心”)门诊,经常能看到一些稍上年纪的市民左顾右盼,探头用闽南话悄声询问“陈医师在吗?”
穿上白大褂,夹好胸牌,调整衣襟…坐诊时间开始前,陈炳煌总会提前出现在专家诊室,这个坐姿,他已经坚守了近半个世纪,如今闭着眼睛都能立刻找到纸笔的准确位置。
从医近50载的陈炳煌,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的一名主任医师,今年已近75岁,不仅是医院岁数最大的医师,更是医院从医最资深、最早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医师。
见证了厦心从无到有
他说“厦心是带着特区的期待诞生的”
2001年,厦心的前身厦门市心脏中心从一块空草坪拔地而起,手把手为这个饱含期待的“孩子”接生的,是包括陈炳煌在内的一百多名先行者。“用五到十年,将年轻的心脏中心打造成不仅是厦门第一,更在区域内首屈一指的心脏专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不分昼夜、携手共进,为着相同的愿景拼搏进取。当时尚值“壮年”的陈炳煌,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医院,中午在单位吃份简餐,又立刻投入工作,晚上继续加班到十一点…连续几年高强度地工作,心脏中心在这样一群人的忘我投入下,茁壮成长。“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创业过程。”
创立之初,中心的软硬件条件都不是太完善,有些设施、设备甚至是缺乏的。做心脏二尖瓣修复手术需要精密的仪器,当时厦门市心脏中心乃至整个厦门市都没有引进,但是病人的病情不能等。病人的情况让陈炳煌心急如焚,他苦思冥想、查阅大量资料后,当机立断:用做胃肠道检查的X光机器,进行同类手术!尽管机器只能看到一个平面,远无法满足心脏手术需洞悉四周的精密要求,但陈炳煌还是用这些“不对口的兵器”,进行了当时难度最大的心脏二尖瓣修复手术。
“当时我们就是有一股闯劲!” 陈炳煌说。 一台手术数个小时,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但不做,病人只有死路一条。就这样,简陋的仪器,让几十名患者的心脏,再次勃勃跳动。除了敢闯,其实外人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自信和对病人生命的尊重。
别人眼中的“坏”习惯
却成了无数患者的救命线
一有任务二话不说三步出门、被称为“抢救队长”、大年三十出海救人…陈炳煌年轻时的许多故事,现在还常被医院的年轻人提起,一直感染和鼓舞着一代代“厦心人”。
陈炳煌从医近50载,如今名为退休实则仍坚守一线,每周有三个上午是雷打不动的专家门诊。没有门诊的日子,陈炳煌也早早来到医院,与年轻医生会诊疑难病患,或是为外地远来却未能挂上号的老病人“开小灶”。许多老病人十几年如一日,只认他的诊断。
“在我这里,所有的病人都会得到一样的重视。”
陈炳煌总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病人,一传十,十传百,私下打电话给他求诊的病患不计其数。朋友心疼他工作忙、休息少,建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但他从不觉得这样的“骚扰”给自己带来了不便。
“他们信任我,别处确诊不了或诊断为重症的病例,都愿意舍近求远来找我。”陈炳煌笑言。曾有位患者带着厚厚一麻袋的病历找到陈炳煌,但是经过他的细致问诊,推翻了之前的诊断——“好的医生就是要敢于质疑,这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这个“坏习惯”,在去年年底还曾救了一位他的邻居。这位邻里心脏不舒服,陈炳煌多次劝他尽快到医院检查诊断,否则很可能会有危险,但他却一拖再拖。
没想到,意外发生了,当天在家中的陈炳煌忽然接到电话,邻居突然倒地不起!陈炳煌马上赶到,并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医院,做好手术准备。抵达医院时,病人的心脏已停止跳动,下了救护车直接被推进导管室。一次、两次、三次……心脏终于再次恢复规律的跳动。
生死时速,命悬一线,陈炳煌的电话号码,是无数病患紧抓的一条救命线。
儿时贫苦记忆
催生了他的医学梦想
陈炳煌不仅对退休没概念,更对休假没概念,“像我这样工作,谁也不相信我生过孩子。”聊到家庭,陈炳煌笑了,直言妻子也是个“工作狂”。陈炳煌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我们两人一个样!”夫妻俩各忙各的,儿子从小“被扔在别人家里”,周末一家人也很少出去玩:“小朋友很有意见,他说爸,我绝不会当医生!我说允许你有自己的想法。”
陈炳煌从小在农村长大,家境贫寒,母亲生完最小的儿子后即下田劳动,当晚就发烧病重,没有钱治病,几度垂危。幼小的他牵着几个弟妹围着母亲大哭,小小的内心却早已有了大志向——我要当一名医生“我什么也不要,就要学医,就要为穷人治病。”
他曾医治过一名永安来的患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却苦于经济拮据,掏空家底也只能拿出两三千元。陈炳煌找到效果好、价格低的国产起搏器,还自己拿出两千元,帮助患者凑手术费用,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啊,我一定要救他。”患者夫妻俩都是农村人,家中几个儿女都还小。患者的情况触动了陈炳煌年幼时关于母亲的记忆。“当年从医就是为了能医治穷苦人,我一定要救他。”后来患者顺利做了手术,始终记得陈炳煌的好,几乎年年都专程来厦门看他。
正是凭着一股热情和一颗真心,陈炳煌赢得了同事的敬重和无数患者的信任。对于退休这个话题,他说,只要医院和患者一天需要他,他就一天不会真正退休。明年上半年,医院将整体搬迁到五缘湾新院址,陈炳煌说,从厦门市心脏中心到独立建院成为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再到搬迁至五缘湾新的院址,短短十几年时间医院完成了一次次的蜕变,创院之初的愿景也越来越触手可及,他愿意在五缘湾的“厦心”里继续做一名一线医生。
(文/陈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