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生:做好自我就是最大贡献

28.06.2014  00:10

图为陈梅生(右)在察看医疗设备。

  一个铮铮铁骨的士兵,无论驻守荒野海岛,抑或服务部队医院,都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一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从零开始,带领一个一穷二白的“小作坊”,发展成市值数亿的品牌。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在福建梅生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梅生身上得到和谐融合。从曾经高考落榜、毅然从军,到主动卸甲归田、勇闯商海,陈梅生走过一段不凡之路。

  “打发时间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书

  荒凉的海岛上,夜色渐渐笼罩,本就不喧闹的军营里此时已归寂静,只听见海水拍打崖岸的声音。昏黄烛光下,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在细细阅读……这就是1981年的陈梅生。

  出生于江西广丰的陈梅生,从小就对物理、机械感兴趣,高考失利使他成为落榜生。陈梅生进入军医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南日岛当卫生员。那时的南日岛人烟稀少、条件异常艰苦。

  “打发时间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书。”陈梅生说。一本破旧的物理教材《电子模拟技术》,看得眼睛酸了,就停下来听听海风再继续读;每周一包的蜡烛配额很快用完,就厚着脸皮问战友们借……几年下来,陈梅生不仅把能找到的相关书籍翻了个遍,还在部队里博得个“科研迷”的雅号。

  1985年,陈梅生离开南日岛,来到军区医院。“资料多了、平台大了,想法一个接一个往外冒,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几年时间,陈梅生写下百万余字的手稿,画有2000多张图纸,先后开展了6项科研课题研究。

  1988年,陈梅生的“活动书写卡片X射线投照盒装置”研制成功,申请到个人的第一个专利。“以前的X光片,标记必须用铅字号码粘贴,不仅操作繁琐、内容局限,还容易混淆和造成错误。”陈梅生说,他的装置则突破了传统暗盒的设计结构,能让标记直接印在X光片上,造价低廉、使用方便。1989年,项目荣获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1990年,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部队给他记个人二等功。

  “批量生产能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

  在租来的30平方米不到的“厂房”里,只有一套设备、几名员工,他或是在纸上写写画画,或是不断调试手中的样机……这就是陈梅生的1991年。

  发明让陈梅生一举成名,也引来众多外商出巨资购买。陈梅生多了个心眼:“我的装置比国外便宜,批量生产能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陈梅生说,这种新产品如果按每年各个医院更新或添置两个计算,年产值就在4亿以上。“这笔钱不能让外国人赚!

  然而,当时的部队并不具备继续研发的能力,医院工作也无法让陈梅生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自己干!”他成为当时所在部队第一个自主择业的专业军人。

  “同意陈梅生同志暂停部队职务,单独从事科研工作,所有花销自负……”时至今日,陈梅生依旧保存着这张部队开具的同意书。1990年8月,离开部队的陈梅生,“一无人员,二无场地,三无资金。

  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时间,启动资金很快告罄。1991年11月,得知陈梅生的困难,时任市委书记决定来公司看一看。“我们当时的条件很简陋,书记还是站着听取了公司的情况介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梅生记忆犹新,“他当即拍板,由市政府为我担保从银行贷款10万元。

  借助这10万元,陈梅生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试制、测试、临床试用、产品检测及小批量试生产,顺利将产品推入市场。取得贷款的第二年,公司盈利110余万元,年底即还清了银行贷款。

  “希望世界医疗设备市场上有个中国人的名字

  福州马尾国家高科技园区内,85亩的厂区整洁宽敞。从这里生产的产品,不仅进入全国4.6万多家口腔医疗机构临床使用,还出口美国、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做大后,的确遇到很多诱惑。”陈梅生坦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发展迅猛,造富神话层出不穷。

  面对诱惑和考验,陈梅生依然镇守在口腔医疗器械这一细分领域,在科技创新的实干路子上开拓进取。目前,公司共取得23项专利和76项专有技术,五大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其中牙科X线机国内占有率超过70%。而陈梅生更在乎的,是与国际同行的较量。“在以前,医疗设备几乎被外国公司垄断。”陈梅生说,“我之所以把自己的名字当做公司名称,就是希望世界医疗设备市场上有个中国人的名字。

  谈及未来的发展,陈梅生计划建设海峡数字医疗总部与海峡医疗设备交易中心两个运营平台。“在我看来,把自己的领域做好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他淡然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