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溢:行走在文学路上的脑瘫作家-图

11.07.2014  13:52
陈守溢:行走在文学路上的脑瘫作家-图 - 福建之窗
陈守溢:行走在文学路上的脑瘫作家-图 - 福建之窗
陈守溢:行走在文学路上的脑瘫作家-图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ndwww.cn

  患上脑瘫的陈守溢经过多年练习,终于写出了能让人看懂的汉字。

   喜爱阅读的陈守溢。

   陈守溢在《我的行走》一书签售仪式上签售图书。(受访者供图)

   宁德网消息(记者 苏晓洁 文/图) 他因自幼患上脑瘫,行走不便,发音含糊,面容怪异,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一颗丰富敏感的心和一个乐观善良的灵魂,他叫陈守溢。6月28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我的行走》首发签售仪式在屏南县街心广场举行。他的作品《父亲》曾在“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于2012年成为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8日,记者赴屏南拜访这名脑瘫青年作家,倾听他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自灵魂深处的痛

  右手紧紧握着笔,整个身体几乎伏在桌面上,他吃力地写出几个字,速度很慢。他写出的字,字号偏大,每一笔都深深嵌入纸张。因为患上脑瘫,医生说,他的大脑中有一个血块,压迫着神经线,无法像常人那样自如地控制四肢活动。

  陈守溢出生于1985年。胎儿期发育正常的他,却因母亲难产带来的产伤,落下脑瘫。1岁时,同龄的孩子都会走路了,陈守溢却走不稳,走起路来“时常是五步一小摔、十步一大摔,全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跌跌撞撞直到4岁左右,才勉强学会走路,但还经常摔倒。当年,其母亲再度怀孕,无法弯腰扶他,只能任凭着他跌倒、爬起……

  回忆年幼的这段经历,陈守溢在书中写道:“我时常痛得嗷嗷直哭,那时,我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为何而哭,以为只是因为皮肉之痛。后来,当我渐渐晓事之后,才知道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疼痛……”

  陈守溢没上过幼儿园。7岁时,为了让他能在学前班赶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陈守溢的母亲陈建于便将早忘了多年拼音重新“捡”了回来,自己先学一遍,然后教给儿子。

  脑瘫患者,拿不稳东西,越是轻细的东西拿在手上越容易发抖。刚学写字时,笔在陈守溢手里从来不听使唤,想在纸上画一横,却变成了撇;想要“点”,纸上偏偏出现了一个像“捺”的笔划。此外,由于过度用力,铅笔被写断是常有的事。“他每次写完字,浑身是汗,后背都湿透了。”陈建于告诉记者,陈守溢读一年级时,她削铅笔从不敢削细。上学时,每次总削了满满一盒铅笔给他带去。课间操期间,她还得偷偷离开单位,跑到儿子学校给他削铅笔,“要不然他就没笔写字了。”

  小学只有两科,作业少,写字速度慢的陈守溢勉强能够应付。可到了初中,科目多,作业也多,他时常顾了这科,顾不了那科,作业每每写到夜里一点多,考试时,更是时间来不及……考虑到林林总总的困难,初中一年级时,家里人果断终止了他的学校生涯,让他在家自学。

   走上文学之路

  家人借来别人的旧教科书给陈守溢自学。诸多科目中,陈守溢最喜欢历史。历史课本看完了,意犹未尽的陈守溢买了一套《二十五史》,还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常常在灯下看得痴迷,连母亲走近都未曾察觉。

  21岁那年,其外公送给陈守溢一台电脑。通过摸索,陈守溢很快学会了用电脑、上网,还通过看书自学,学会了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制作明信片。

  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他常常在网上寻找“既好看又好读的文字”来读,新浪博客和岁月文学论坛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在新浪上注册了一个博客,博客名为“枯叶之蝶”。不过,刚开始,陈守溢只看别人的文章,而没动手写,直到遇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禾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作协会员、宁德作协常务理事。“我在书店看到他的书,得知他的大名,后来找到他的新浪博客,我给他发了信息,说我也是屏南人,喜欢文学,向他要QQ号。他名气虽大,人却很随和,就这样认识了。”陈守溢回忆说。

  2008年的一天,陈守溢去拜访禾源。禾源建议他写篇文章拿去投稿。“我行吗?”陈守溢有些惊讶。“怎么不行,说不定你将来还是个作家呢!”禾源道。

  有了禾源的鼓励,陈守溢开始第一次将生活内容付诸于文字。经禾源指导,陈守溢反复修改多次的处女作《亲人的泪与笑容》,终于发表在2008年11月8日的《闽东日报》太姥山下专栏上。当日,陈守溢甭提有多高兴了,打遍了所有好友的电话。

  “我似乎找到了要走的路。”随后的日子里,陈守溢笔耕不辍。2008年至今,《祖母》、《有故事的乡村祠堂》等50多篇作品先后在《福建文学》、《福建乡土》等刊物刊发。2012年,他被吸收为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底,他的作品《父亲》在“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一个追逐“平等”的人

  今年5月,在屏南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老龄委、团县委以及县残联等部门出资金、出人力的支持下,陈守溢的第一本散文集《我的行走》付印。这本16万字书中收录了他的48篇作品,并于6月28日在该县城街心广场签售。

  他的恩师禾源,特意为这本书写了序。在《》中,禾源谈到了他对陈守溢的印象:“看他走路,感觉随时都有跌倒的感觉,给他一杯水,两手捧着还会摇晃,真不敢相信他能电脑打字,还会小制作,可他做到了,还制作过明信片赠与我。”

  这个在禾源看来“悟性不差,文字功夫也下得深”的小伙子,最让他受触动的,是陈守溢内心对“平等”的追求。

  陈守溢在《一段渐行渐淡的情谊》一文中写道,他想学平面设计,却遭到小叔“泼冷水”。为了维护平等,他与小叔争辩,寻找法律依据。他在文中写道:“我想,未曾试过,如何知道行与不行。况且,各人的情况不同,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无论如何也不能一棒子打沉一船人。我告诉他,可以让我们试试,给我们一条活路。对于这个想法,小叔明显无法接受。他告诉我,不用试,做不了就是做不了,一试就赔钱。这几近野蛮的言论,让我怎么也接受不了。”

  于是,陈守溢勇敢地走到健康人的群体中,并用真诚和努力赢得了诸多友谊。

  “守溢能和常人一样有一颗健全的心,这颗心懂得感恩、渴求交往,也热爱生活、向往友谊和爱情。”宁德市作协会员阿曼在给陈守溢《我的行走》散文集的评议中这样写道。

  “守溢的散文有很大的长处,是真与实。他不蹈虚凌空,也不以文字遮盖什么,一老本实、坦诚以对,他的写作如树木扎根,让种子进入土壤——接地气是自然的,还有,他让虚假的人会惊悚和不安,这是守溢散文的力量。”《福建文学》杂志社散文编辑、中国作协会员小山对陈守溢的文字如此评价。

   人活着应该做点什么

  《福建文学》、《宁德文艺》、《散文》月刊是陈守溢最爱看的几本杂志。“之前还看过10元一本的《人民文学》,但太贵了后来就没看了。”陈守溢笑着告诉记者。

  陈守溢的家庭本是个小康之家,可由于陈守溢患上脑瘫,只能靠锻炼与吃药慢慢恢复。多年来,为了给陈守溢治病,父母花在他身上的钱,“可以盖两座房子了。”

  平日里,陈守溢除了看书、写文章,偶尔出门采风,还义务帮助屏南漈头农耕博物馆的创始人张书岩做些事情:“老张年龄大了,不会用电脑,我帮他下载相关视频在馆里播放,还有收集文字、图片制作展板等等。”

  “人,不仅仅要活着,还应该做点什么。”陈守溢在《我的路》一文中写道:“‘坚强’这东西不是谁想逃避就能逃避得了的,除非你是个极度无能的懦夫,这样倒能躲在大人身后,让他们成为你的避风港。如果那样,你注定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人,永远别想走出自己的路来。所以,我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