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不能放弃一个学生
陈丽萍和学生在一起。
1996年9月,18岁的陈丽萍勇敢地选择了特教工作。十八年来,她不厌其烦地用灿烂的笑容、细致的教学,给予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一份特别的爱。
“我一定要尽我所能,让这些孩子今后的路能稳健地走。”陈丽萍用一颗慈母之心,培育出一批批能够自食其力的孩子。
“让孩子上学吧!”
作为宁化师范“优秀毕业生”,陈丽萍的选择是出人意料的。
“在很多人眼里,残障孩子上了学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可这些孩子也有上学的权利!”面对众人异样的眼光,她没有退缩。
由于当时建宁特校开办不久,很多残疾孩子的家长还不知道这所学校。陈丽萍带上几位老师,跋涉到几十公里外的偏远农村招生。因交通不便,她们常常爬山越岭,有时要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残疾孩子的家中。
有一部分家长并不支持孩子上学。小婷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孩子哑巴,怎么读书呀?再说,家里也困难,伙食费都交不起了。”
面对孩子渴求的目光,陈丽萍心揪紧了:“伙食费学校会解决,生活上我会帮忙照顾!让孩子上学吧!”那时的她,忘记了自己的月工资才几百元,家中还有长年患病需
要照顾的母亲。她和同事一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小婷才得以上学。
陈丽萍没有忘记自己许下的诺言。九年来,她像妈妈一样关心着小婷。遇上节假日,她就把小婷接回家。如今,小婷已参加了工作。逢年过节,陈丽萍总能收到她从外地发来的手机短信。
十几年来,陈丽萍把一个个适龄残疾儿童带到了学校,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了做人。“接受教育,是能帮助他们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力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们不能放弃一个
学生。”陈丽萍说,这些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进入社会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对特殊孩子,最需要的是耐心。”陈丽萍说。
有的孩子尚无法生活自理,好几次在上课时把屎尿拉在裤子里,她就得一边安慰孩子,一边用温水帮他擦干净,并找来自家孩子的衬裤、棉裤拿来给他换上。
为了让学生们像正常孩子一
样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陈丽萍与同事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她十几年如一日地从晨光熹微忙碌到暮色降临,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洗衣服、喂饭、看病打针、捐物捐钱;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衣被,把他们换下的脏衣脏鞋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学生病了,带着去医院看病、打针;遇上节假日,就带上水果、糕点到学校看望住校生,或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
曾经有一位小女孩下楼梯,不慎与同学发生碰撞,把嘴唇碰破了,满身是血。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值日教师手足无措,只好挂电话给陈丽萍。当时,已是晚上六点多,还没吃晚饭的陈丽萍,不得已放下孩子,赶到学校抱起学生直奔县医院。当陈丽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已是凌晨两点了。
“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陈丽萍说,只有用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才能对得起自己当初的选择。
18年来,陈丽萍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担任聋班的教学、语训工作和培智班的技能课教学。为了促进聋儿康复,她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了让学生学习正确发音方法,她让学生用手指触摸她发音的部位,一遍又一遍让他们感受……
聋哑孩子小英,刚入学时写字手脚不协调,无法握笔,陈丽萍教她做各种手指操,锻炼手的灵活性;小英发音困难,陈丽萍就常把她带到身边,利用“吹气球”、“呼吸训练”等各种方法耐心地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九年毕业后,小英的写字、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到工厂上班。
新闻链接>>>
实事助学基金会是由朱镕基同志捐赠其全部著书版税,于2013年设立、以“扶贫济困,助学育人”为宗旨的公益性组织。基金会重点在资助贫困学生,奖励品学兼优学生,资助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设施建设,资助、奖励贫困地区教师等方面开展公益活动。首批助学项目于2013年开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施。
经过实地考察,实事助学基金会决定今年捐资67.99万元援助长汀县四都中学、涂坊河甫小学等5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800多名学生实施课间营养餐,并添置更新部分学生课桌椅,以改善学生学习条件;设立福建实事杰出教师奖励基金,每年捐赠20万元,用于奖励省内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长期坚守岗位、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每年奖励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