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科技故事|张初阳:构建研发服务平台 助力泉州纺织智造

12.06.2018  22:53

张初阳(左三)正在进行课题研究

   人物名片

  张初阳,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纤维和高分子科学、机械工程双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第9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教授;2017年2月加盟泉州师范师院担任纺织与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主任。

  张初阳教授来泉后致力于泉州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构建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以及培养创新实用性人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先后被聘为“桐江学者”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其带领的“非织造材料技术团队”入选泉州市“港湾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

   立足科技前沿 聚焦产业需求

  张初阳教授先后于国际第一及第四大产业用纺织品非织造企业Freudenberg Nonwovens和Fiberweb 公司担任首席资深研究员达8年,具有丰富的国际先进工程经验,致力于推行科技产业化。其研究内容涵盖环保型耐高温纺织过滤材料、自清洁和耐久性篷盖材料、建筑工程材料、复合土工材料、农用纺织材料等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制品以及婴幼儿、成人医疗卫生纺织品关键技术的开发。他曾带领科研团队,承担研发项目总经费达1300万美金,创销售额逾1.3亿美金;掌握多项国际先进非织造技术,所开发的多类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包括半导体、军工、医药、家用等领域。回国后,他致力于发展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并于2015年成功在山东设计并建成我国首条双组份涤纶纺粘热风粘合非织造生产线,年产能达9000吨,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7年2月张初阳加盟泉州师范学院后,发挥其专业优势,组建科研团队,在构建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主动服务泉州纺织产业发展。

  “我主要从事产业用纺织品、智能纺织品、纤维表面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并已将超强非织造布、常压等离子体改性复合材料、石墨烯导电智能纺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功应用于纺织、建筑、军工等领域。”张初阳说,纺织服装业作为泉州第一支柱产业,已形成生产企业多、经济总量大、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市场占有率高等特点,这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初阳加入泉州师范学院后,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第三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暨第二十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上,张初阳的“新型防弹防刺服、快速部署掩体材料”“弹性短纤维开发应用”等最新可产业转化技术成果亮相展会展示活动。在去年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张初阳教授的“高强度双组分非织造布”等多个项目在现场进行了实物展示。

双组份纺粘熔喷非织造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线

柔性防弹防刺材料

   构建研发服务平台 推动地方产业转型

  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一个优秀的人才技术团队自然要搭配一系列先进的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为此,张初阳作为负责人,率领团队申报福建省级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4月,泉州师范学院省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获批。

  该平台在纺织面料、服装设计、运动鞋设计、纺织技术转型升级、纺织和服装、服饰设备改造和升级、服装和服饰流行趋势预测、纺织服装产业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服务泉州本地和全国纺织服装相关企业。

  此外,张初阳带领其团队还建立起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服装材料重点实验室。服装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包含:微纳米功能服装面料开发与应用、智能服装面料开发与应用、服装生态面料开发与应用、服装非织布辅料开发与应用等四个方面。该实验室立足于该领域世界科技前沿,从国家与地方产业的需求出发,致力于原始创新;依托企业需求攻克实际技术难题,形成可持续产业化的成果;积极开展国际、港澳台教学合作和学术交流,共享实验室资源;经过几年的建设,力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端且高效进行产业化转化的实验室。

  张初阳介绍,实验室的多项成果已经为泉州多家纺织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该实验室的建立还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项目的对接与执行,使得实验室项目产业转化的可能性与实操性进一步增强。

  2018年4月19日,由张初阳牵头成立的“泉州师范学院(石狮)生态智能织物千人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过资源整合,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大力提升面向以非织造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功能与智能纺织品、节能生态印染领域的新产品研发以及工业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优势,助力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

   统筹学科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张初阳加盟泉州师范学院后,担任纺织与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主任。除了致力于科研工作外,他还致力于加强和改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传统纺织与服装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太细,这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张初阳说,为此,学院改变了传统的学科设置,整合设置了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三大学科方向。“学生修完公共课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修完成其他模块的课程。”张初阳说,模块化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和就业能力。

张初阳(左二)走访泉州纺织企业,了解、对接企业需求

  在培养过程中,张初阳推崇“精准化人才培养”理念,以地方产业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先后开设纺织化学、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等地方产业急需的专业方向。“创新实用性人才,才是未来制造业需要的人才。”张初阳告诉记者,学院着重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此,学院与安踏、361°、海天等泉州本地纺织鞋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加实验实训课程,使学生在规范的职业氛围中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缩短就业周期。”张初阳说。

  (文章素材来源:泉州师范学院  侨乡科技报  编辑/江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