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防雷工作薄弱区域 农民是雷电防御薄弱群体
6月1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发生大面积雷暴天气,一名冒雨下田劳作的农民和一名在树下躲避大雨的农民不幸遭遇雷击身亡。然而,这不仅仅是个例。数据表明,在我国,90%以上遭雷击死亡的人都是农民。可见,农村依然是防雷工作的薄弱区域,农民仍是雷电灾害防御的薄弱群体。
农民勤于耕作,哪怕冒雨下田,就为求一个好收成。当前全国多地进入农忙时节,也迎来了雷电的高发期。在这个关键时间段,防雷工作必须从薄弱之处入手,才能尽可能减少雷击事故发生。
武汉雷击事故发生后,湖北省防雷中心的专家段振中就曾惋惜地表示,如果这两名遇难者有足够的防雷意识,就能避免悲剧发生。事发时下田劳作的农民所处区域空旷,附近有电线杆、脚下是水田,耕作工具还是铁制品,这都大大增加了遭遇雷击的几率,而在大树下避雨更是大错特错。
在雷击死亡案例中,绝大多数农民因缺乏防雷基本知识而遭不幸。不可否认的是,口口相传的坊间文化对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做了亏心事的人才会遭雷击。因此,自认“行得正、坐得端”的他们很少主动采取防雷措施。加之农村地区大多较为偏远,交通、通信不发达,农民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防雷宣传教育工作要做到全覆盖难度不小。但即使难度再大,气象部门也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推行“一小步”,就能换来村民平安“一大步”,这种精力的投入是值得的。
同时,有针对性地修建防雷设施也十分重要。农田一般处于空旷地带,立于田间劳作的农民极易成为雷击的目标。近年来,气象部门针对重点防雷村庄修建的避雷塔以及在宽阔农田建立的防雷亭就颇有成效。此外,农村民房大都由农民自建或小型私营企业修建,几乎不考虑防雷因素,有的甚至把房屋建在大树旁,加之乱架各种天线,又未采取有效防雷措施,极易引雷入室。部分雷电高发地区气象部门进村入户,主动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防雷效果很好,也深受村民认可。
目前,农村地区依然是防雷工作的短板,然而上述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为我们增加了不少信心。从保护生命的角度看,农民和农村,是体现防雷工作显著效益的所在。瞄准薄弱之处,把工作做到农民心里,让大家自觉成为雷电灾害的防御主体,才能有效降低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