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熊孩子”糊涂充值需多方合力

17.07.2020  19:52

  疫情期间,长期“”家的未成年人与手机、平板电脑接触的机会增多,他们偷偷给游戏大额充值、给主播打赏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不少家长反映,许多游戏平台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实名制身份验证上存漏洞;家长申请退款时面临举证难、程序不顺畅、退款打折扣等问题。(7月16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熊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糊涂充值”“糊涂打赏”花光父母积蓄的事件多次发生:10岁孩子春节玩游戏充值4天花2万多元;江西一位成绩优异且乖巧的14岁男孩在一个月里,通过支付平台,把母亲为他存着读大学用的10万元及自己的3万元压岁钱,统统打赏给了直播平台主播。5月6日晚,葫芦岛市实验中学的初三学生14岁少女刘歌因沉迷于“烧钱”游戏,月充6万,被发现后自杀。

  时下有句流行语: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游戏的流行是大势,现在的情况就是,你不可能杜绝未成年玩游戏,也就是说不可能杜绝未成年充值和打赏。近年来,网络游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频频暴露出监管缺失的问题,由于对未成年人缺少设置防线,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不能自拔,熊孩子偷偷充值玩游戏或给主播打赏的背后,往往会导致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11月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就账号实名制、游戏时长、付费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然而如今的网络游戏企业和网络平台是“开饭店不怕大肚汉”,见钱眼开,“网络实名制”成了摆设,不管什么人,只要花钱充值玩游戏是来者不拒。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控能力,价值指引缺失,对网络消费概念模糊非理性消费已经成为游戏、直播等互联网行业的通病,这一现象在网络游戏尤为突出。尤其是“熊孩子”的糊涂充值,糊涂打赏,引发的纠纷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虽然法律规定,家长对未成年人充值玩游戏,向主播打赏可以请求返还,但实际上在追还过程中存在很多麻烦,并且要付出一定的维权成本。尤其是游戏平台,反正糊涂收钱没关系,最多一退了之,违法成本低,所以对“糊涂充值,糊涂打赏,糊涂收钱”也没有惩罚措施,网络游戏平台不按游戏规则办事。

  按说,目前身份识别技术已经成熟应用,然而为什么熊孩子充值多多益善,平台却“看不见”?问题的关键是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游戏厂商漠视实名认证规定,造成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登录游戏。要防止孩子“糊涂充值玩游戏”必须斩断弯道超车,监管部门和游戏平台对游戏入口这个大门不能失守;对那些不正常的巨额消费申请,游戏后台应再三核实是不是孩子所为。而人工智能和监管制度均失效,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有关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不按实名制规则办事的“糊涂收费”,必须依法严惩,让其吃不了兜着走。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支付方式变得更加快捷,父母对于孩子玩手机,也要加强安全防范,在手机和孩子之间,家长是最后一道把关者,千万不能也缺位。诚然,家长管好手机钱袋子也是关键。 (德化县文明办 吴玲)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