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闽越,留住中国——寻找失落的闽越族文明
25日,一则关于“留住闽越,留住中国”的广告在《南方都市报》《海峡都市报》刊发,日前沸沸扬扬的“闽越人《告世界书》”事件终于拨云见日。事件中,这位自称是“最后一个闽越族人”在《纽约时报》整版刊发广告,“向海洋的掠夺者宣战”。目前此人的身份和来历尚无从证实,但默默无闻的“闽越族”一时间备受关注。仅两日,该事件已引发了近百家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集体自发传播,“沉默体”层出不穷。
随着传播声量的扩大,关于闽越族如何起源,至今分布在哪些地区,有着怎样的民族文化,目前人口数量多少等问题相继浮出水面……这个沉默已久的种族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文化旅游专家袁书琪,对神秘的闽越族文化进行了相关解读。
闽越族由越族与古闽族融合形成
福建平潭海坛是其原驻点
关于闽越族的起源,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观点是,由越族人和古闽族人融合而成。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分为东越、闽越、南越等……有百越、百粤之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而越族与古闽族人的融合,要追溯到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被杀,越国遂被楚国所灭,南下入闽的越人和当地七闽居民(或称古闽族人)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由此形成闽越族。现在的福建平潭海坛古城的位置则是闽越族人在福建的原驻点。
一千年前他曾是海上的王
航海技术达历史最高水平
公元前198年,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建立起闽越国。在无诸时代,闽越国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国势日渐强盛,加上发达的航海技术,闽越族逐渐征服了整个东海的大部分族群,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种族之一。
闽越人的造船技术曾达到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可以划船从平潭到台湾、马来西亚,目前在国外一些沿海地区的考古挖掘,甚至将闽越人的足迹扩大到整个亚洲和部分欧洲。他们在海上来去自由,使当时外来政府非常头疼。他们可以在船上呆三个月,大海才是他们真正的土地。这也是为何平潭海底的宝藏数量有可能超过世上任何一个地方。亚洲沿海最重要的古时节庆——开洋节和谢洋节,便是源自闽越族文化。
闽越族的风俗习惯
巢居、断发纹身、悬棺葬、凿齿
越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的华夏族有很大的差别。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与闽族人融合形成闽越族后,风俗习惯与汉族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驾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捞水产。喜欢居住干栏式房屋,人们称之为“巢居”。其二,“断发文身”,在身上刺上龙、蛇一类图案花纹,这是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反映。其三,实行悬棺葬,将棺柩安置在悬崖绝壁的洞穴中。其四,凿齿,即拔掉左右门牙或者侧齿,以为成年或婚姻标志。其五,胶着语,即一字多音,与汉语一字一音的孤立语有显著区别。
如何找回失落的古文明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闽越文明的辉煌,千年后,它们已经堙没在岁月尘埃中,被人们遗忘。这个来自平潭海坛“最后一个闽越人”的呼喊,且不论其身份的真实性,至少从古文明保护的层面上看,已需要人们有所关注和行动。
据了解,目前福建平潭政府正在着力投入“海坛古城”的建设,作为保留和传承“闽越文化”的载体,并将打造成为福建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项目的开发融入了闽蛇、越鸟、航海、祈福、民俗等闽越文化元素,希望能够通过这项文化产业的带动,让更多人在寻找失落的古文明的过程中,思考当今,关注古文明的保护和发展。
延伸阅读:失落的中华古文明
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是罗布泊地区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类型,是古西域历史文化典型代表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公元500年左右,古楼兰王国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
夜郎文化
夜郎国遗址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文化最大特点是多元化的。古夜郎强盛时期,其疆城达到昆明以东、四川自贡、西昌、广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两千多年来,古夜郎的历史面貌,始终是一个未曾解开的“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一个神话的国度,正在成为人们来“夜郎故地”观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会科学界研讨的大热点。
西夏文明
西夏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有正史记载的朝代;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朝代;一个有自己文字和语言,充满鲜明民族特色的朝代。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中的一支奇葩,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创建的西夏文明是那样富有活力,那样神秘莫测。让我们走进西夏人的世界,探寻一下西夏人的文明史。
良渚文明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