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第一所红军医院:蛟洋红军医院

13.10.2016  18:48

寻踪红色卫生历史遗迹

蛟洋红军医院旧址——傅家祠

  1929年夏至1935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军以及闽西苏维埃政府,为了创建以上杭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培育红色医药卫生人才,为红军伤病员和苏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在上杭县蛟洋、大洋坝、白砂、才溪、南阳、通贤等地开设了红军医药卫生机构,取得了显著成绩。它的光荣历史将永载革命史册。
  蛟洋红军医院位于福建省上杭县蛟洋石背村傅家祠。
  1929年6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挺进闽西,创建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了医治在革命战争中负伤的红军官兵,红四军领导和中共闽西特委研究决定,由红四军军部拨给一笔专款作为创办经费,在上杭县蛟洋石背村傅家祠创办了闽西第一所红军医院——蛟洋红军医院。石背村地处龙岩、连城、上杭三县交界处的中心地带,四周群山环抱,古木参天,风景优雅,空气清新。既便于病人的疗养,又便于隐蔽。蛟洋红军医院是在红四军军部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家正规的红军医院。医院所在的“傅氏祠堂”建于1722年,系土木结构,平房,共有大小房间40余间。
  红四军选派原军部副官陈永林任医院院长,中医王俊恒任党代表,建院初期医院只有三个医官,三个看护,二男一女。由于住院伤病员多,医务人员往往夜以继日地工作,仍应付不了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当时日均住院伤病员200余人,多时可达300余人。视此情况,上杭县北四区苏维埃政府派区干部傅庆奎任医院事务长,傅锡奎任会计,还派去了文书、传令兵等。同时闽西特委抽调中医张庭瑞、王寿仁、黄玉书、刘先民,西医傅赞漠到医院加强医疗工作。
  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各方面都很困难,缺医少药,医疗设备极为简陋(仅有听诊器、注射器、止血钳、镊子、剪刀、小手术刀、缝合针、托盘等),连药柜也没有,少量药品放在一张方桌上。药品以中药材为主,西药尤以麻醉药品为少。主要靠当地的永生堂、全春堂两家药铺供应,药品大都是派人到龙岩、江西等地采购,同时医院派员就地山间采些中草药补充。卫生材料也十分紧缺,往往使用过的纱布洗净消毒后会再用,或者以白色纱帐布消毒后代用,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品如普鲁卡因等根本无法保证,故有的伤员需要手术时往往在无麻醉下施行,许多伤员忍着剧痛不叫不哭,体现了革命战士的坚毅顽强的品质。
  时任红四军党代表的毛泽东同志对办好闽西红军医院极为关心重视,在邓子恢、张鼎丞同志陪同下,亲自参加了医院成立大会。1927年7月下旬,毛泽东在蛟洋领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期间,曾几度前往医院检查医疗设施,并到各病房看望伤病员。
  同时,毛泽东同志还谆谆教诲医务人员就地取材,中西医结合,克服困难,创造奇迹。他在之后主持召开的“古田会议”中,把这个医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方法写进了《古田会议决议案》中。这不仅使闽西红军医院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也为以后的人民卫生事业指明了方向。1930年1月,闽西红军医院迁到古田小吴地做短暂停留后,又迁往龙岩小池,不久又迁往龙岩城里,设在了外国教会办的“爱华医院”。
  医院驻于蛟洋历时6个半月,隶属于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二军领导,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治愈数以百计的红军指战员,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
  闽西红军医院设在龙岩城不久,该院搬到永定虎岗,1930年冬又迁至上杭县大洋坝,设在陈氏祠堂和一座土楼里,院长由罗华成担任。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汀州成立,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闽西红军医院便改属福建省军区后方医院。由省军区卫生部直接领导,不久医院搬到丁汀四都,故又称福建省军区四都后方医院。
  该院有医生护士300多人,设有中医部、西医部,分设重伤所、轻伤所、病兵所、花疥所。既为部队医治伤病员,又为群众治病。医院还创办了“卫生训练队”培养了一大批红色医务人员,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主编有《中国中医药文化遗迹》 陈景林 健康报10月13日第06版)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