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陵见证福州港开拓兴盛 蛮荒之地成海滨邹鲁

22.05.2014  19:17

  1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福州城北毗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下的闽王陵,云雾缭绕中的闽王陵坐北向南,3层墓埕,面宽27米,纵深约31米,四周均以条石砌道,围成一个庄严肃穆的墓园,见证着福州城、福州港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墓园一旁的闽王纪念馆内,设有陵园的管理机构和晋安闽台王审知研究会。研究会会长王大盛告诉记者,7年来,这里陆续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王氏宗亲上万人次,已经成为海内外350余万“三王”后裔寻根溯源,联谊恳亲的拜谒圣地。

  闽王陵是我省保存较好的唯一帝王墓

  “闽王陵是目前我省发现且保存较好的唯一帝王墓!”昨日,在王大盛一行的带领下,记者看到墓埕的正面有两座由条石和青砖混砌而成的“”。“”下为石构墓室,立有墓志,其文均为唐朝进士翁承赞所撰。墓前正中有一墓道伸向南面的田野中,墓道两旁有石狮、石羊、石虎、石文臣、石武将各一对,排列有序,形成庄严的一支仪仗队,永远守卫着闽王陵。

  2001年至2006年,研究会牵头组织世界各地的王氏宗亲捐资修缮陵园,如今的闽王陵面貌焕然一新,占地面积从5亩扩建至25亩。不仅如此,陵区新建了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闽王纪念馆”,馆外广场上坐落着一尊高七米重十八吨的王审知花岗岩石雕塑像,一旁还建成了长达25米的两岸闽王文化交流长廊等。

  墓志详载王审知开拓福州港

  唐五代时期,福建山地丘陵占全省面90%以上,交通闭塞,制约了物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王审知大胆改革,扩建福州城池罗城和夹城,新设六县三镇二州,福州城面积扩大7倍有余。同时,“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劝民从商,尤重招徕外商,为繁荣福建贸易铺平道路。

  “福州海口黄岐巨石巍峭,常有舟楫之患。瑯琊王王审知欲制置,一夕风雷暴作,霆电呈功,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港竣,昭宗敕号甘棠,此后往来蕃商略无疑恐。”在陵园门前长达30余米的闽王王审知墓志里,详细记载了闽王光辉一生,以及开发福州外港,发展海外贸易的史实。“这墓志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说明王审知开福州港确有其事!”王大盛介绍,当时甘棠港被描为借助了神灵之力,昼夜风雷而劈开的新港,足见开辟港口工程的艰巨和当时港口开辟事件对百姓影响之大。

  借港兴城 蛮荒之地成海滨邹鲁

  此后,由于商贸发展的需要,王审知专门设立商务与海外贸易机构,利用福建濒海的地理优势,发展对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成为大宗出口物资。王大盛介绍,当时造船业兴盛,能制造长60多米,载数百人的远洋大船。有了大船,海上贸易急速发展。再加上,福州具有海上交通的有利条件,这里近海航线北达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东到高丽(今朝鲜半岛),南至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通往阿拉伯等,出现发展海外贸易的盛况。

  这条航道的开辟,使得福州与海内外贸易交往更加便利,当时福州港成为五代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海港。闽国向中原朝贡的不仅有福建特产,如茶叶、绮罗、桐皮扇等,还有象牙、犀角、香药、珍珠等舶来品。由于海外贸易往来频繁,福建由荒蛮之地,变为海滨邹鲁,时至今日南洋群岛还有很多闽侨。

  (福州日报记者 谢薇/文 廖云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