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探秘福建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 开工之前先“看天象”
这是新鲜生成的粉条。落入沸水中煮四分钟左右,即可捞起来风干。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新华网福州10月23日电(肖和勇)“做粉干是要挑日子的,你得学会观天识云。”50岁的林建辉说,在福建闽清县,人们做粉干大多选择晴天。一批次粉干做下来要两天左右,因此开工之前得先“看天象”。
林建辉是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和妻子林寒梅一直坚守乡村,经营这门老手艺。不论如何演变、创新,这种流传800多年的制作技艺,一些祖祖辈辈摸索出来的经验,至今仍被村民们视为圭臬传承下来。“茶口粉干”原产地茶口村,地处闽清县塔庄镇,相传村中井水清冽可口,像溶进了香茶,“茶口”因此得名。这里的村民相信,好的水质,是“茶口粉干”口感出众的主要条件之一。
林建辉将一勺浸过水的大米放入石磨,信手推拉起来。不多时,乳白的米浆就从石磨底下潺潺渗出。用优质晚稻碾米,淘洗多次之后还得浸水,这浸水时长就是一道难题。林建辉说,一年四季井水温差很大,因此大米浸泡多久并无规范可言,全凭多年经验判断,跟着感觉行事。
磨浆、压浆、捣丸、煮丸、压粉、煮粉……“茶口粉干”制作技艺包含十三道工序,环环相扣。
记者19日在林建辉的粉干制作车间看到,米浆做成的“生丸”要在沸水中煮至七八成熟——“煮丸”时间大概要三四十分钟;“熟丸”在石臼中捣炼,需要三四个人合力完成;压成粉条之后,只能在沸水中煮4分钟左右——这个环节叫“煮粉”,之后才将粉条捞起来风干。
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差池,要不然粉干品相和口感将受影响。在林建辉的晾粉车间,十几台风机轰鸣。工人每隔一段时间要来“松粉”,便于水份蒸发。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粉干才算做成。
这天的午间时分,忙活了半晌的林建辉和妻子林寒梅关掉风机,偌大的车间一下子安静下来。上一批次生产的粉干被风吹得干脆劲道,洁白晶莹,看起来品质上乘,可以上市了。
糟菜、海鲜、葱花、酒糟、泥鳅……这些福州人偏爱的佐料,伴着清爽的粉干或炒或煮,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来。
这种从南宋嘉定年间传承下来的制作技艺,在茶口村不断演变、成熟,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2012年,茶口粉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茶口粉干”曾随郑和下西洋的航船漂洋出海。如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等地,人们依然可以品尝到这种清香、口感润滑的美食。目前,闽清县有3家机械化生产企业、250多家加工专业户生产“茶口粉干”,年产量达2万吨左右,产值达2亿元。
林建辉将浸水的大米放入石磨,制备米浆。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浸水的大米经石磨研磨,很快就变成乳白的米浆。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粉干制作技艺的几个工序是同步展开的。林建辉的妻子林寒梅开始生火烧水,为后续的“煮丸”“煮粉”做准备。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林建辉的妻子林寒梅将早前压干的米浆做成一个个“生丸”。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生丸”在沸水中煮到七八成熟后捞起,就成了“熟丸”。这是刚刚出锅的“熟丸”,热气腾腾,十分诱人。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熟丸”在石臼中捣炼,这是一道十分费劲的工序,需要三四个人合力,默契配合才能完成。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林寒梅和另外一名伙计踩动设备,林建辉在石臼边收拾溅出来的物料,配合十分默契。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林建辉操作压粉设备。粉条慢慢生成,落入沸水中。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晾粉车间风机轰鸣。林建辉正在“松粉”,便于水分蒸发。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粉干做成之后,就可以上市了。在另外一家粉干厂,一名工人正在捆绑粉干,准备包装。新华网 肖和勇 摄
2018年初,林建辉成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闽清县当地特色美食:葱花炒粉干。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闽清县当地特色美食:泥鳅煮粉干。佐料除了泥鳅,还有糟菜、酒糟,芋头等等,内容丰富,口感独特。新华网 肖和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