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风华40载:“赶上国家发展的大潮”
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闽商”以“爱拼会赢”闻名于世。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大潮中,闽商作为民营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活跃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舞台。
在正于厦门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2018闽商峰会讲述了闽商与中国改革开放共成长的风华40载。
“92派”的家国情怀
福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迪,在当年的“下海”浪潮中,被称为“92派”。1992年,中国掀起一股“下海”潮,许多有抱负、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离开机关事业单位,投身商海,成为带着知识分子情怀的“92派”。
“那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希望赶上国家发展的大潮,同时也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吴迪说,当年没有选择来钱快的外贸生意,而是引进外资,参与建设“宜居”的厦门特区。
那时,房地产市场快速兴起,厦门日新月异。如今,福信集团不仅成为房地产行业翘楚,也是民生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董事和股东,其商业版图随“一带一路”建设更拓展到海外。
“打出来”的市场
中国石材行业的龙头企业——厦门万里石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改革开始之初。伴随中国石材业的飞跃式发展,该公司已开启全球化之路。
厦门万里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精沛记得很清楚,1998年,“万里石”进入美国石材市场之都埃尔布顿,成为中国石材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2000年,在欧盟卷入了反倾销案。
“我们真是非常震惊和紧张,这是中国石材遭遇的第一例国际官司,我们连什么是倾销、反倾销都不知道。”回忆起往事,胡精沛说,当时首先要决定打不打这场官司,因为律师费需一两百万元人民币,而与欧盟的一年交易额却仅几十万美元,打官司划不来;不打,欧洲市场将永远对中国石材关闭大门。
最终,“万里石”联合其他3家福建石材企业,积极应诉,于2001年赢下了这场反倾销官司。“中国加入WTO这么多年,直到这一仗后,欧盟才认可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欧盟的市场地位。”胡精沛说,“这是打官司打出来的。”
如今,“万里石”的国际化步伐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已经遍及世界各地。胡精沛说,从“万里石”的全球化之路来看,最大的经验是,“只要质量和服务好,在哪里都受欢迎。”
在中国遍地经营加油站的闽籍油商中,港丰(香港)石油集团董事长陈建民堪称伴随中国能源产业的开放历程共成长。
改革开放之初,恰逢福建民营企业改革试点,陈建民创立的煤炭公司迅速成长,获颁福建第一批煤炭经营许可资质,并进入石油行业。如今,他的公司成为福建最大的石化民营企业,业务拓展至东南亚。
在陈建民眼里,石化民营企业要抱团发展,更要放眼两岸合作,“福建是石化大省,而台湾地区是世界石化产品重要的供应基地,具备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行销经验,两岸有较强的互补性。”
作为全球“织带大王”,厦门姚明织带有限公司姚明透露,将耗资2亿元人民币在印度建产业园区。
“过去,闽商下南洋是讨生活;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闽商再下南洋,是投资办厂,与当地互利共赢。”姚明说,越来越多厦门企业赴印度、巴西等地投资,成为潮流,“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制造业技术经验和资本积累丰厚,可复制到国外去。”
在与闽商对话时,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也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机遇,闽商在改革开放40年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走出去”有“底气”。(记者 林春茵)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