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发铝业:以技改为轴心 绘就企业发展蓝图
福建新闻网泉州9月16日电(张立建 许秋丽)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时遭遇“熊”出没,铝型材企业面临着不小的压力。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却以技改为“轴心”,坚决实施节能减排、设备自动化升级以及工艺改进等,有效化解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等难题,实现营业额的逆增长,继续站稳市场。
闽发铝业项目实施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的技改和创新,一方面让我们在行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技改也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产品结构优化,更有效地满足了市场日益分化的个性化需求。”
早在2010年7月,闽发铝业就启动了铝型材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以天然气作为燃烧介质,采用国内先进的节能燃气工业窑炉替代原来的燃油窑炉,采用螺杆式氧化专用直冷式冷冻机替代原来的间接式冷冻机,在氧化控制机柜中安装交流电滤波器实现无功补偿节电。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年节约11476.46吨标准煤,年减少4602.85吨二氧化碳排放和153.88吨二氧化硫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现低碳制造、推行循环经济既是闽发铝业的发展目标之一,也是该企业制胜的法宝。据了解,铝棒铸造是铝型材加工过程中耗能最多的环节,闽发铝业为此投资600多万元推行铝型材窑炉节能技术改造,采用32T双室高效节能再生铝熔炼炉,配置永磁搅拌器、高温燃烧器、圆形燃烧器、圆形保温炉,熔炼炉与保温炉之间配置互通烟道,实现余热再利用,改变了传统的铝锭熔解工艺,有效降低能耗和铝烧损。借助这一改变,熔铸车间的产品吨耗天然气由原先的90m3∕吨下降到60m3∕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3年,闽发铝业又投资1200万元用于24条铝型材热挤压生产线改造,以长棒热剪炉替代短棒炉,以高效节能时效炉替代老式时效炉、以红外线电磁能模具加热炉替代电炉式模具加热炉,实现了能量系统升级优化。项目改造后,合计年节约1952.58吨标准煤,从整体上降低了能耗,节约了成本,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了。对已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是企业随时可能需要面对的课题,而采用智能化设备、致力于打造数字化车间是闽发铝业面对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举措。
据介绍,2012年至2014年,闽发铝业加快两化融合的建设步伐,斥资近2亿元建设自动化挤压生产线和自动化立式氧化车间生产线。采用“数控一代”产品技术,包括PLC自动控制挤压机、PLC自动控制定尺装置、PLC自动控制恒温热剪炉设备、PLC自动控制恒温热处理设备、微电脑自动控制冷床系统,在铝型材氧化电泳生产线配置中央自动控制系统,各工序由PLC担当自动控制的功能,打造智能车间,实现“机器换工”,同时达到节能、减员、增效的效果,其中挤压和氧化生产线可节约劳动用工60人,自动化立体仓库可节约用工18人、节约用地15000平方米,劳动生产效率可提高50%左右,技术装备水平达到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先后建起铝型材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模具仓库以及自动化加工中心车间。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自动化铝型材立体仓库增加库容量3800吨,自动化模具仓库新增库容量10万套,加工中心新增年产值1500万元,增容、节地、减员、增效效果明显。
闽发铝业赵副总介绍,“整个项目实现了全数字化管理和全自动化生产、输送和存储,既保证产品质量又提升了制造加工效率。通过设备的改造和升级,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有利于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
工艺改造也是闽发铝业践行技改的重要一环,借助对生产流程的改进和优化,达到了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的目的。2014年,闽发铝业大手笔投资2000万元,用于开展无铬钝化技术在铝型材喷涂前处理应用的技术研发。
据了解,传统钝化采用铬酸盐来解决附着力的问题,经过铬酸盐钝化处理后在金属表面、废液以及废水中含有三价铬和六价铬,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危害。该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处理过程中采用钛镐系无铬转化剂替代铬盐酸转化膜技术,无毒无害,节能环保。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闽发铝业也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为行业树立表率和标杆作用。2012年,闽发投资建设了废水综合处理站,可同时处理含铬废水及酸碱综合废水,去除各重金属物质,降低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排放后的水可直接再次用于工业生产,增加了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控制了污水排放,保护周边生态环境;2013年,闽发铝业与阳光大地(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在厂房屋顶建设10万平方米的光伏电站,项目每年发电4000000千瓦时,实现了利用太阳能替代传统的发电技术,有效引领了行业的方展方向。
铝型材市场规模庞大,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技术改造和创新,产品的不断升级是恒久的课题。闽发铝业黄总经理表示,“闽发铝业会继续遵循国家发展政策,紧跟时代步伐,跟随技术创新的潮流,进一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