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可考级 厦门将成大陆首办方言水平测试城市
明年,闽南话也能像普通话一样考级了,届时,厦门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举办方言水平测试的城市。此前,台湾在2010年已经举办过闽南话能力认证考试。
日前,厦门市语委办已向全市招募闽南话水平测试员,也就是“闽南话考官”。据了解,闽南话水平测试员首批共吸引了200多人报名,其中有不少是中小学教师。他们参加统一的测试员资格培训后,还要通过考试来确定谁能成为正式的考官。据悉,第一阶段的资格培训班今年8月底就已经开班。这个月中下旬,培训班第二阶段课程也将开课。
培训期间,给“候选测试员”上课的全部是闽南话学术界、教育界、广播界的“大佬”,比如,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楫、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等。市语委办将在11月组织考试,参训人员要参加听力测试和水平等级测试。
根据《闽南话水平测试大纲》,重头戏水平等级测试由朗读词语100个、常用句子20句、短文1篇和命题说话1题等四大部分组成,辅之以与考官对话。测试成绩在90分及以上者为录取测试员的主要依据。
明年,闽南话水平等级测试将面向社会人员开放考级,考试内容包括上述四种题型,但没有听力测试。
今年9月举行的“推普周”期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说普通话和说方言并不矛盾,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一方面又要科学保护方言。
市语委办表示,厦门从2010年开始进行闽南话教学试点。举办闽南话测试,可以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闽南话的热情与积极性,加大全社会普及闽南话的力度,提高市民学说与运用闽南话的水平,培养一批闽南话传播与教学骨干,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特写】
厦门本地人报名培训,发现学起来有点吃力
李秀娜是灌口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1978年出生于集美的她,从小就说闽南话,对闽南话的推广很有热情。李秀娜说,参加第一阶段的培训后,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闽南话的博大精深。虽然她说了30多年的闽南话,平时与别人用闽南话沟通也没有障碍,但会说和会考是两回事。
培训内容涉及闽南话的拼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化等。作为地道的厦门人,她学起来都觉得有点吃力。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将书面语转换成闽南话,比如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很多用闽南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读。外国人的名字,更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闽南话字典里的发音。文读、白话音差别也很大。比如,大家的“家”,根据发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可能是“很多人”的意思,也可能是“婆婆”“专家”“大家庭”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些成语、优美词句不好转化成闽南话。有的闽南俗语光看字面意思还看不懂,比如“吃果子拜树头”,其实不是叫大家吃水果之前要去拜树,而是要懂得感恩。
她说:“希望通过考级,让更多人参与到闽南话的推广中来,让更多人学会闽南话。”
社区闽南话义务老师,想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
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教师蔡清风也报名参加了这次培训。从几年前开始,蔡清风就在学校开校本课,教孩子们说闽南话,学闽南文化。此外,他还在社区义务教闽南方言与文化。
蔡清风说,虽然说了几十年的闽南话,也开过课,但是自己的闽南话水平到底能达几级,还真不知道。这次报名参加培训,主要是想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同时,也为今后授课积累素材。
第一阶段的培训课程,他学得比较轻松。不过,考试要准备的内容还是挺多的。比如,要朗读的100个词语,是从考试大纲中的2万多个词条里抽出来的。还有一个题型是朗读短文,内容来自媒体报道。这可不是用闽南话直译念出来就可以,还得讲究美感。比如,“在厦门这个美丽的地方”,用闽南话朗读应该是“在厦门这个水当当的所在”。
要把闽南话说好并不容易。此前,蔡清风就已发现,现在很多厦门孩子都不会说闽南话,连普通话都说得“半洋半土”。他举例,有一次他送亲戚的小孩回家,孩子的奶奶用普通话问孩子:“谁给你载回来的?”蔡清风说,诸如“我有在听”“我有看到”这样的句子,都是闽南话和普通话“杂交”出来的,是不规范的表达。
蔡清风说,推广闽南话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说,更重要的是了解闽南文化。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文化才是根本。所以,他在上课的过程中,会结合闽南话俗语、歌曲、歌仔戏等不同形式,来熏陶孩子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闽南话、感受闽南文化。(记者郭文娟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