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闽南侨批史 “王顺兴信局”保护堪忧

30.03.2015  12:48

  中新社泉州3月30日电 题:见证闽南侨批史 “王顺兴信局”保护堪忧

  作者 廖静

  “昔日鸿来燕往。”一语道出了福建泉州王顺兴信局曾经的辉煌。这是一座历经80余年风雨的欧式建筑,见证了闽南侨批的历史。

  29日,记者实地探访王顺兴信局遗址。远远望去,被现代红砖房屋包围的信局建筑依旧十分醒目,三层小洋楼四周十二根通顶圆柱矗立,展示了欧洲宏大建筑在中国保存完好的风貌。

  然而,走近一看,署名“奇园”的信局遗址早已不复当年,门窗被白蚁侵蚀,残缺不全;院子里的水泥地面已经破损。附近居民陈如榕告诉记者,“奇园”的后人还住在里面,日常不对外开放,但因为房子太大,主人打理起来力不从心。

  据《泉州市邮电志》记载,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泉州王世碑在家中开设王顺兴信局。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泉州到南洋谋生者日众,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海外关系。因为没有侨批(信)专送机构,华侨寄信寄款回家都是通过“水客”捎带,王世碑就是由“水客”华丽转身为信局老板的。

  1928年,王世碑的儿子王为奇兴建了奇园。主楼矗立至今,当年曾是信局的主要经营场所。另一个儿子王为针,也于一年后建造了船楼,两人分别经营海内、海外的业务。

  “王顺兴信局遗址保护缺失,遗物多次遭窃”,早在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陈如榕先生和邮界人士曾就此呼吁加强保护,由此引起了文物部门、新闻媒体和泉州市“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2009年,王顺兴信局获批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几年时间过去,信局遗址除了在大门口增加一面“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鲤城江南新区示范区”的铜牌以外,益显破败不堪。

  “信局包含文化认同,其中既有中式建筑又有西式建筑,这两方面本身也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早期移民对外界不同文化的接受度。”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孶建议,不仅要保留信局的建筑原貌,还应该保护好它的文化特色。

  王世碑是从水客转型为信局开办者,这与目前现存的其他信局经营历史不一样。刘伯孶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掘的侨批遗址不算多,“更多地挖掘侨批遗址的工作不能停,而已经被发掘的信局,可以加大保护力度,让侨批的下一步研究更有动力。

  同为侨批重要物证的漳州天一信局,已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此,刘伯孶建议,政府要对遗址加大投入,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如今,侨批研究逐渐获重视,做好对信局的基本保护是基础的一步。“无论是在此地建侨批文化馆,还是开侨批陈列馆。”刘伯孶表示,期待王顺兴信局能够早日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长期接触侨批研究者,陈如榕也备加关注信局的保护。他认为,既要让王氏后人在房屋中正常生活,又不影响对其进行维修。“如今,信局后人手中还保留完好的信局邮戳、特制黄金白银秤、银信袋子等文物,这些也需要保护起来。

  “要保留信局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刘伯孶坦言,其实王顺兴信局遗址的保护研究,不仅局限于侨批的研究,还要扩展到海外的移民研究,其中包括菲律宾跟泉州的人员、文化、经济等交流,沉淀出其中的深层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