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闽北治水,从工程思维向生态理念转变

16.05.2016  08:11

  在光泽县止马溪畔,止马镇村民冯德亮在溪边散步。他对门前这条溪流的变化印象深刻:“治理前,河道两边长满芦苇和杂草,垃圾成堆,每天路过气味都难闻,更别说来河边休闲散步了。”河堤建好后,不仅河道变宽变深了,而且河堤采取景观式设计,每天傍晚到河堤上散步的人络绎不绝。

        这段河流以止马桥为界,上游段处于集镇群众居住区,与集镇广场连成一片。6米高的河堤分为两级平台建设,堤脚以上3米处,设计了一个2.4米宽的亲水平台,可供居民散步休闲;堤顶是一条3米宽的道路,平时作为通行便道,汛期又是防汛专用通道,确保应急车辆通行和防汛物资输送。止马桥下游左岸河堤,与集镇江滨公园规划用地连成一块,分别建成生态土堤和护岸,堤坝和堤顶自然长草,与周边整体环境相协调。

        这“人水和谐”的场景,得益于我省提出的用5年时间完成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治理水系从单一的工程思维向水生态的整体修复转变。

        多年来,各地主要以“工程治水”为主,堤坝越筑越高,河道裁弯取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水,但水患还是时常袭来。“人们今天终于醒悟过来,该被治的不是水,而是我们对于土地和河川不当的管理和使用方式。”南平市水利局建管科科长周理佑说,要设法找出与水和平共处的方法,化解人与洪水之间的冲突,减轻洪水带来的灾害。

        “从工程治水转向生态治水”,是周理佑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理解。传统的治水思路侧重于加高加强堤防,现在转变为增大闽江及支流本身承载洪水的容量。为此,南平水利部门树立了“还地于河”的理念,给河流多一些空间,将过去因水利工程从河川廊道夺走的空间还给河流,提高河岸、河堤、河床本身所具备的滞洪能力,并增加地下水补注的机会,同时提供给野生动植物更多的空间。

        用生态方式改善河水,逐步实现能游泳、能洗衣、能淘米、能洗菜、能饮用。与城镇市政园林、水环境综合整治等相结合,建设一批河滩湿地公园、沙滩公园等亲水景观。防洪工程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留足行洪断面,尽量避免采用“四面光、两堵墙”的护岸形式,以及护坡硬化白化等千篇一律的做法。

        闽北治水,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改造渠化的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长环境,让流域重现生机,从而构建人水和谐、滨水宜居的生态水系循环系统。

        为了从生态与工程综合解决水问题,南平水利部门整合资源,系统治理,把单一工程、分散资金和技术力量等整合起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机制,以流域水系为单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对重要水系、重点河段、敏感区域等进行系统整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防洪生态的关系。在防洪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在生态水系建设中保障防洪安全,从而实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南平是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南平市水利局科技副局长蔡剑生说,“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省里的要求,一年搞好试点、两年逐步铺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至2020年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

昨日我省局部发生暴雨
受副高边缘以及低层切变影响,昨天我省出现分散性暴雨。据5月30日6时~31日6时统计,共有20个县(市、区)的37个乡镇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武夷山市雨量超过100毫米为123.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