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理念根植闽北大地 ——南平市争创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侧记
□许志平 张隽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被中宣部、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这是我市自2013年至201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之后,成为省内独夺此荣誉的设区市,也是从1986年“一五”普法以来,首次获此殊荣。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助力普法宣传
在全市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推行法律顾问制度,这是近两年来我市司法行政系统普法宣传工作上的创新之举。其内涵是在对过去多年靠宣讲法律条文进行普法的单一形式的深度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用,进一步动员组织政法干警、法学会员、法治志愿者积极投入到普法事业中来,充分发挥法治引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几年来,通过选派政法干警、法学会员、法治志愿者担任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法律顾问,使得我市的普法宣传不仅能宣传法律制度内容,更能普及宣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知识。最为关键的是,由于这些法律顾问多年从事面向基层群众的法律服务工作,在平时的普法宣讲中能适时以案释法,用群众身边发生的生动鲜活的典型事例,来诠释抽象的法律条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互动中学法、懂法、用法,亲身体验到法律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眼前,推动全民守法目标实现。
徐贵平是建阳区大谭律师事务所主任,热心于普法工作的他2015年被聘为回龙乡法律顾问后,一直坚持把普法宣讲贯穿于法律服务全过程,经常进村开展法治宣传、开设普法讲座,将村民诉求反映给基层政府,为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审核合同等。一次,回龙乡马岚村发生一起事故,临时被叫来为肖老板送水泥的老张在搬运货物时从车上跌落,摔成了植物人,老张家人多次到肖老板的店里交涉,因为赔偿金没有谈拢,双方多次发生纠纷。徐贵平闻讯后主动介入,找到双方分别阐述法律,理顺责任义务,又从村民和睦角度以及打官司的时间、精力等成本进行分析。在他的协调下,纠纷最终平息。更有意义的是,村民一次次地旁听调解宣讲过程,进一步增强了知法守法的意识。现在,回龙乡不论是村务还是私人法律纠纷,村干部或者村民都会给徐贵平打电话。
目前,我市139个乡镇(街道)中有126个、1637个行政村中有1551个聘请了法律顾问,21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立了法律诊所,不仅使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有了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而且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解读,取得了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实在的效果。
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普法宣传
今年3月,浦城县临江镇余元村法治公园正式开放。它依托公园标识碑石、“法”字广场、“思法亭”及其楹联柱、户外法治宣传栏、户外法治广告灯箱,宣传各类法律法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及法治理念。余元村法治公园正是南平市推进法治文化宣传,扮靓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碎石步道、精致的凉亭,仅从外观上看,余元村法治公园与普通的小公园并无二致。但这里的村民说,这个公园里有不少“道理”。村民们所说的,正是公园里精心布置的法治格言、法治故事等展板。“整个村里呀,法治公园这里最舒服了,又干净整洁,还融入了很多法律元素,内容很丰富。”余元村村民老卢是法治公园点滴变化的见证者,对于这个从无到有的法治公园,老卢和其他村民一样不住称赞。在他看来,道路两旁的法治风景画既美丽又亲切,长廊横梁上宣传的法治观念也通俗易懂,一些法治标语,也会让人不由得停下脚步仔细阅读。
除了余元村,各县(市、区)在“六五”普法期间都建有这样的法治文化宣传平台。由于法治宣传点多依托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或物质条件,这些新建的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等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乡村美景中,并不让人觉得突兀。目前,全市共建成村级法治公园26个、法治文化广场9个、法治长廊28处,这些法治宣传阵地,在推动法治宣传向基层延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法治底色,为美丽乡村增添了“法治美”。
传统“文艺范”普法新风尚
“没有皇帝没有官,农民越看越心宽”。在光泽县乡村,数百年来流行着一种传统的地方小戏——三角戏。崇仁乡三角戏表演团队负责人吴龙兴,在亲眼目睹了邻居因不懂法而被骗取了大量钱财后,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巧用三角戏组建一支既保留民俗文化,又能宣传法律的戏班。
为了组建这支戏班,吴龙兴花了不少心思。他利用空闲之余学习法律知识,《法治在线》、《法制日报》、《法治与我同行》等电视书刊都成了他的老师,他巧妙地把法律融入到《姐妹观灯》、《拷打红妹》、《下南京》等戏曲中,再用光泽本地方言唱出来,每逢节日就到各个村部进行汇演,并耐心跟老百姓讲解法律知识。几十年如一日,他奔波于田间巷尾,成了乡里公认的“最美法治宣传员”。
近年来,我市不断增强普法实效性,坚持将普法重心下移,以各地的艺术团体为抓手,通过立足于“小舞台”,开展各类接地气的普法艺术演出,在闽北兴起了一股传统“文艺范”普法新风尚。
说起建瓯市小松镇大庙村文昌越剧团,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在建瓯越剧票友圈内,文昌越剧团却是鼎鼎有名。近20年来,这支从乡村走来的农民业余越剧团,除了在建瓯本地表演外,已在三明、龙岩、顺昌、建阳等地演出多达上千场。
1997年4月,大庙村为了活跃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创建了文昌越剧团,一开始就吸引了20多名越剧爱好者和返乡青年参加。慢慢地,一些热心文艺的人士及从事过专业演出的演员,也积极加入越剧团。针对“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陈旧观念,越剧团创作出一批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让农民在笑声中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到法律知识。
建瓯市民俗研究会会长吴雪浩是一位普法热心人。吴雪浩用建瓯方言创作出了《禁赌谣》、《六合彩害死人》、《多生少生不一样》、《大操大办讨人厌》、《山林防火谣》等琅琅上口的快板剧、民谣40多部,通过相关文艺团体在城乡演出,其中一部分获得了各类创作奖、演出奖和组织奖,有的在省电视台和南平电视台播出。
与时俱进普法宣传导入新元素
“这不就是九峰公园榕树下吗?一群棋友坐着下棋也能拍得这么美,真棒!”去年以来,延城市民小许在用手机浏览信息时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翻看微信订阅号“南平普法”。作为一个摄影发烧友,小许坦言,“南平普法”最初吸引他的是每一期推送的美图,“那些照片大多都是在南平境内拍摄的,有时是风光美景,有时是人文小品,恰到好处地再配上一两句法治标语,别有一番情趣。动动手指就能看美图、学法律,极好的!”小许将“南平普法”推荐给几位好友,大家都赞赏有加,有的还打算尝试投稿。
去年1月1日起,“南平普法”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运行,这是南平市司法局推出的全市首个普法微信公众号。每期由一条法治公益广告和若干条法治资讯、法律法规解读、普法案例等内容组成,每周推送二至三期,力求发挥微信快速准确、简单易用的平台优势,向用户一对一普法并随时关注群众的咨询和要求,让群众对法律知识“触手可及”。
紧扣时代脉搏,“六五”普法以来,新媒体已成为我市的普法利器。在借助传统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注重运用门户网站、户外显示屏、手机终端等载体,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传播,形成了具有南平特色的“互联网+普法”的品牌,构建了点与点互动、圈与圈交集、级与级扩散的普法新格局,收获“一个指头普法,百千万人关注”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