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长乐船王威风八面 为近代航运业主先驱

11.11.2014  09:53

  象屿村王氏祖厅

  11月11日讯 翻开中国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史,有一个名字时常出现——王厚,提到王厚必会前缀二字——“长乐”,或直称“长乐人”,或称“长乐船户”、“长乐船主”。这位自明万历年间活跃于海上丝路的船王,被称为近代航运业主的先驱。记者在长乐调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时,辗转在长乐市猴屿乡找到了王厚的宗祠——王氏祖厅,还有村中王氏和他后人住过的旧居。

  王厚是王审知后人

  闽江边的猴屿乡象屿村是王厚的故乡。记者走进村子,问是否还存有王厚旧居?已没有多少人能知道王厚是谁。但问村里最早开始跑船且生意做得最大的人住在哪里?村干部径直将记者领到了陈氏宗祠旁的一幢十分破旧的老宅,说:“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王家最早在外跑船的人就住在这里,当时是跑日本船出名的。”

  问王氏祖厅在哪里?村干部带着记者沿象屿古石阶,三转两转就来到了一座不大的古厝,一进门就看到正厅高悬的朱底金字牌匾上写着“开闽第一家”。住在祠前的王家人说:“我们是王审知的后人,王审知被称为开闽第一人,我们当然是开闽第一家。”祠内嵌有一块重修祖厅碑,上面刻着:“吾村王氏始祖出开闽王审知派系。象屿原祖由升台公衍世,就福州东门外鼓岭下,肇安江左象屿一带环山近水,艰创百世基业,已历尽数百余载……”

  王厚属三槐堂王氏,祖厅正门前镌刻两对楹联:“槐为王氏传家树,杏是唐人及第花”、“祠传象峰崇特祀,原本开闽溯分支”。正厅最醒目处为黑底金字匾的“三槐堂”。王家在象屿开的第一个供自家子弟读书的塾馆就设于此。

  王厚为何成为一代船王?

  催生一代船王的原因很多,明代后期日本急需丝织品是原因之一。在16世纪后期,日本的丝织业发展较快,但其养蚕业与丝织业脱节,原料生产难以满足需要,有一半左右的生丝需进口,当地丝织品极贵,所以价廉物美的中国生丝、丝织品都是日本的抢手货。据嘉靖后期人郑若曾记载:“丝,所以为织绢纻之用也,盖彼国自有成式花样,朝会宴享必自织而后用之,中国绢纻但充里衣而已。若番舶不通,则无丝可织。”万历年间姚士麟曾援引嘉靖时中国商人童华的话说,当时日本所需物资,皆产自中国。

共3页 1 2 3

  除此之外,17世纪中日民间贸易的兴旺,也是长乐船王诞生的原因之一。17世纪,日本进入江户幕府时代后实施锁国政策,几乎全部停止了同外国的交往。长崎成了当时日本唯一能够同中国从事贸易往来的港口,中日民间贸易十分活跃。为此,江户幕府在距离港口不远的地区设置了专供中国商人居住的“唐人屋敷”。在中日贸易最昌盛时,6.45万人口的长崎市里中国人就有1万多人,占了近六分之一,形成了四大商帮:三江帮(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泉漳帮(闽南地区)、福州帮、广东帮。其中,福州帮势力相当大,致使不少日本人刻苦学习福州话,争当福州商人的翻译。

  长乐市自古就是对外贸易港口,从长乐起航到长崎只需6到14天。长乐又有远洋传统,水手、造船能工巧匠层出不穷,而象屿村本就是水手之乡,村庄就紧临良港。

  天时地利人和,是王厚成为船王的主要原因。

  王厚在海丝史上的地位

  王厚之所以在中国对外交通史和工商史具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他的经营活动已具有近代航运业主的雏形。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王厚与福清人林清一起出资合造远洋大船,请擅长驾船的象屿本村人郑松、王一为把舵,再请长乐人郑和、林成等为水手,还请来金士山、黄承灿为银匠,极有航海经验、特别熟悉日本航线的李明被请来当向导,能说一口流利日语的长乐人陈华是船队的翻译。准备好后,“招来各贩,满载登舟”,开洋直赴日本贸易。

  当时,各地海商带着货物先集中在长乐,一起乘王厚和林清的船到日本,将货物批发给日商后,王厚、林清向租赁该船的海商收取佣金,郑松、王一等人为王厚、林清雇佣的船工,领取工资,他们与船主形成雇佣关系,因此具有近代航运业主的雏形。

  王厚还是明代工商业合伙制的典型,有专家分析至少包含三层次的合伙关系:第一层是林清、王厚合伙造船,如顾炎武所言“商船则土著民醵钱造船,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第二层是船商与其他商贩之间合伙,船商按一定比例抽分各商贩所得利银,抽取比例当时行规为海商十分之七、船主十分之三,构成了资本的合伙关系;第三层是船商王厚、林清与舵工、水手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