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并非都靠谱 代销产品风险高要甄别

31.03.2016  08:07

  福州新闻网3月31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欧阳进权)到银行买理财产品,在很多人看来是靠谱的事,实际上并非如此。银行理财产品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因兑付问题频频被推向风口浪尖。一家信托公司为深圳一家国有银行“定制”的一款投资理财类产品在逾期19个月后,目前面临着兑付难题,不少投资者还遇到了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的情况。记者昨日采访中获悉,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并非都是银行的,很多是银行代销的,此类代销产品风险较高,投资者要注意甄别。

   榕有投资者被提前终止理财

  昨日在榕多家银行人士表示,目前他们未出现过逾期未兑付的情况,但是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介绍,去年以来股市连续暴跌,一些理财产品的净值跌破预警线,导致银行陆续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

  福州多名投资者反映,他们收到过来自银行的理财终止短信,称投资者所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提前清算,有人明明办理的是一年期理财,结果没几个月就被告知要终止了。比如一家股份制银行就发布过7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信息,包括5款外币理财计划和2款人民币理财计划。

  记者了解到,此前50款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集中提前终止。其中,招行上榜次数最多,占全部被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数量的一半。排在第二位的是中信银行,一共有10款。外资银行中,渣打银行一共有6款产品。广发、建行、平安和交行也有产品提前终止。出现产品提前终止的,以股份制银行居多,占全部提前终止产品的80%。

   银行理财并非都是“亲生

  “在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并非都是亲生的。”第三方理财监测平台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告诉记者,在银行销售的产品并非都是银行的产品(业界称“亲生的”),不少是银行代销的(业界称“收养的”),现在很多产品是银行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而并非是银行自身发行的产品,比如保险、基金、贵金属理财等。

  据分析,这些“收养”产品的秉性各不相同,有的宣称收益率很高,但最终能否实现取决于经营情况,所以购买时要看清产品管理人是谁。

  闫自杰支招说,到银行办理理财要懂得三个“常识”:不要认为银行卖的都是银行的产品;收益分固定或浮动两种;产品的流动性差异很大。

  从收益来看,固定收益型的风险较低、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概率较大,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资者;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否实现要看具体的情况,风险较大,部分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常常在宣传单页中标注各种高额的预期投资回报,投资者要看清资金投向配置,不要被高额的假设收益所迷惑。

  流动性则体现了理财变现能力,包括能否提前赎回,或者是在市场上转让等,投资者要事先弄清怎么办理、费用如何计算等问题。

   提醒:

  一些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足

  记者昨日采访中还获悉,一些机构对理财信息的披露不足,不少投资者反映他们在产品到期后才关注理财收益是否兑现。

  据银率网2015年至2016年的持续跟踪结果显示,在12家全国性银行中,多达7家的理财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渠道、信息披露详细程度、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等依然没有统一的标准,都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四点:不全面、不稳定、时滞性和藏得深。

  比如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仅公布部分产品的信息、公布的信息中内容不全面(不能包含理财产品的关键信息)、公布的信息内容无实质意义(例如运行公告为“产品运行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