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年末差钱 短期同业拆放利率逼近年内高点
12月22日,1周期限的Shibor值上涨至5.782%。这是该指标今年以来的第二高点
■本报记者 张 歆
商业银行持续鼓了许久的钱包近期似乎有“瘦身”的迹象,10个多月以来不曾飙高的短期同业拆放Shibor值目前正在冲击年内高点。
12月22日,1周期限的Shibor值上涨41.50个基点至5.782%,而12月18日该指标刚刚从3.692%激增至4.025%,12月19日又跃升至5.367%。《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今年以来的1周期限的Shibor值发现,今年以来,仅有一个交易日的该项Shibor值超过5.782%(时间为1月20日,Shibor值为6.329%)。
同业拆放升温
1周Shibor值跳涨
去年12月份,与协议存款直接相关的Shibor值(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度居高不下,1周、2周、1个月等短期利率纷纷跳涨至“7%”时代、乃至“8%”时代。不过,在定向降准、降息以及央行创设新工具释放流动性的背景下,今年资金面整体来看比较宽松,短期Shibor值也始终保持低位徘徊的态势。
以去年6月份为例,2013年隔夜Shibor值曾经创下了13.44%的“历史记录”,当月隔夜Shibor值最低为4.517%,且整个去年6月份仅5个交易日该指标没有超过5%。而今年6月份,隔夜Shibor值始终在2.521%-2.995%之间,表现得明显是波澜不惊,以至于一位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笑言,“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我希望能够带着今年的资金到去年同期大赚一笔。”
不过,近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显示,短期的Shibor值再次出现跳涨,甚至开始冲击年内最高值。
数据显示,12月22日,1周期限的Shibor值上涨41.50个基点至5.782%,而12月18日该指标刚刚从3.692%激增至4.025%,12月19日又跃升至5.367%。《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今年以来的1周期限的Shibor值发现,今年以来,仅有一个交易日的该项Shibor值超过5.782%。
此外,隔夜Shibor值也连续“跃进”:12月18日从2.766%晋级至3.13%,12月19日继续前进至3.606%,昨日则进一步升至3.702%,纵观全年来看,一共有12个交易日的隔夜Shibor值高于12月22日日,但是全部发生是在今年1、2月份。2周期限Shibor值方面,昨日突破了6%,达到6.048%,为今年以来第六大高点,也是今年2月份以来该指标首次回到6%以上。
Shibor值的变化显然与两大因素有关,其一是年末时点将至,银行的年度考核进入最后冲刺;其二则是因为近日来新股申购吸引了大量申购资金,市场流动性面临暂时的困难。
根据新股发行安排,本轮12只新股预计发行总股份数为15.6亿股,总计募集资金133.57亿元。业内人士预测合计冻结资金区间为2.1万亿元-2.4万亿元,将创下冻结资金量的新高。据悉,此次网上发行分别于本月18日、19日、22日、23日发行1只、6只、4只、1只股票。有评论认为,随着IPO申购潮的启动,利率市场全面飙涨,是因为散户和机构“打新”的资金大部分是借的。机构借钱主要是通过国债逆回购,这是造成近期国债逆回购利率大幅飙升的主要原因。受年内最大规模IPO开闸的影响,当前流动性格局并不乐观。
争夺增量资金
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
按以往惯例,每年年中和年底都是银行存款备战存贷比考核的重要时点,每到时点银行都会推出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以争夺资金。但纵观今年全年,从春节过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徘徊在4%-5%之间。即使是银行年中考核的6月份,理财收益率也始终不温不火。好不容易盼来第四季度,但由于今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和银行存贷比政策的调整等原因,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下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月上旬。
但是,随着考核时点倒计时,银行终于有些坐不住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上周(12月13日至12月19日)共有776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5.23%。其中有45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占当期发售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5.8%。而在前一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的只有24款,占当期779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3.08%。
金牛理财网监测数据也显示,12月19日银行理财市场在售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共有619款,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2%;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有23款,超过5.5%的有192款,后者市场占比为31%。
“观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普通投资者直观感受资金市场流动性的最佳方式,这些数据比较透明,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判断和选择”,某城商行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不过,大中型银行注入流动性还是会首选同业资金,毕竟价格还是低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可不是银行的全部成本,银行还需支出销售费用、正常的管理费用,此外还要承担不能兑付的风险”,上述人士表示,“除非是在同业市场拿不到钱,或者拿到钱的数量不够,银行才有动力发行高价理财产品吸引资金”。
实际上,银行无论是通过理财产品揽储还是在同业市场吸收流动性,显然都与监管指标的配置有关,存款偏离度考核实施后,跨时点理财产品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但是在关键时刻,理财产品尤其是保本型理财产品确实是银行争夺增量资金的最重要抓手。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