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衣天使”救死扶伤 要提前一年上报生育计划

03.08.2016  22:07

  新华社福州8月3日电(记者 颜之宏 宋为伟)“滴!滴!滴!”警报声在手术室回响,满脸是汗的林瑞祥冲记者使了个眼色,快速地撤离手术室。

  “砰!”铅制大门紧随其后关上。记者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器屏幕,只见一根导管沿着血管壁精准地直达病灶。

  屏幕指示器右上角的辐射监测黄灯在不停闪烁,提示室内辐射已超过警戒值。“这个管子插得太完美了!”同样盯着监视器屏幕的介入医师陈健不禁发出感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里进行的这台手术,是越来越被人们熟知的介入手术,实施手术的主治医师是林瑞祥。

  由于手术过程中需不时采用X光机造影,林瑞祥不得不全程身穿净重26斤的铅衣进行操作,手术结束,老林的手术服已被汗水浸透。

  “这已经是我今天换的第二套手术服了,穿着铅衣基本上每台手术完毕都要湿一套衣服。”老林边说边从手术安排表上将刚完成的手术划去,记者数了数后面剩下的小手术,今天还有18台。

  由于介入手术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几率,且价格越来越便宜,因此林瑞祥所在医院介入科的手术量在递增。仅去年一年,介入科18人的团队就进行了6600台介入手术,相当于每天需要完成18台手术。

  换完衣服,林瑞祥双手叉腰开始活动身体,由于全程站立手术,且需要穿戴厚重的防护服,介入科的医生大多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另一间手术室,一名正在实施手术的医生腰上还绑着固定腰椎的装置,“轻伤不下火线”是这些“铅衣天使”不成文的规矩。

  除了腰椎问题,介入科的医护人员还得承受严重的射线侵害。和一般的生物毒害不同,射线对人体的损害是累积的。长期处在X射线的环境中,短期影响是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影响则是基因的某些片段被吞噬,严重危及人的生殖系统。

  陈健是介入科最年轻的医师,1989年出生,还没结婚。当初听说儿子要被分配到介入科工作,他的父母死活不同意,“婚都没结,孩子也没有,再被辐射照一下还怎么生孩子?

  在介入科,所有人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每位医生都要提前一年上报自己的生育计划。科室领导根据个人的申请,制定全科室的“生育计划表”,所有医护人员都要按照这张表安排生育时间。

  为了避免辐射对生育造成影响,有生育计划的医生须提前半年暂时离开介入科。前不久放开的“二胎”政策,让一些70后医生有些坐不住了。“80后年轻医生头胎都没生,我们得把时间让给他们,不然大家都去生孩子了,谁来做手术呢?”林瑞祥说。

  还没等喝上一口水,下一位病人已经被推进了手术室。才松开铅衣没多久的林瑞祥又将护具穿戴起来,边穿边向身边的同事了解这名病患的情况。

  “别紧张!我动作很快,一下就好的!”林瑞祥对患者安慰道。

  隔着口罩,林瑞祥告诉记者:“一个肝癌病人,从瘫软在床上每天倒数着过日子,到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跟你握手致谢,这就是一个介入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

  伴随着“滴!滴!滴!”的辐射警报声,林瑞祥和这群“铅衣天使”又投入新一轮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