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危机“后遗症”在闽持续发酵

23.05.2014  11:06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宁德5月22日电 (吕巧琴 叶茂)福建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组数据显示,钢贸危机爆发以来,该法院受理的涉钢贸案及其标的额逐年递增。如今,钢贸危机的“后遗症”仍在持续发酵当中。

  数据显示,该院受理的涉钢贸案2012年5件,标的额2000万元(人民币,下同);2013年100件,标的额10.7亿元;2014年1-4月113件,标的额11余亿元。

  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大环境、行业自身经营模式以及银行骤然收贷等因素影响,钢贸行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崩盘的重大危机,资不抵债、破产、起诉、跑路等危机下的“后遗症”在宁德钢贸商中不断爆发。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宁德市周宁商人陆续前往上海从事钢贸生意。靠着“一带一,一帮一”方式逐渐形成钢贸行业中最大群体,并在后期陆续扩散至全国其它地方。

  鼎盛时期,周宁人在外经营钢贸市场200多家,企业3万多家,每年钢材贸易上亿吨,工贸总收入5000亿元。随着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出台,钢贸商开始大肆炒作钢材。但2010年后国家地产调控政策出台、2011年钢价暴跌,大部分沪上地区钢贸企业陷入巨亏和资金链断裂的境地,周宁人的“钢贸王国”迈上“土崩瓦解”的进程。

  今年初,周宁籍“钢贸大王”肖家守名下4.6亿元资产遭查封一事,给钢贸危机再次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钢贸危机直接导致民间拆借“血本无归”。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闽东籍钢贸企业在长三角一带融资额超过2000亿元。而民间拆借,在钢贸商的融资渠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前一个电话就可融资上千万,不要借条,而且双方都很愉快;周宁的一张身份证在上海也能贷到500万。”一位在周宁开酒行的叶姓商人告诉记者,如今,民间拆借都很谨慎,基本上都不再借了。

  记者在周宁走访了解到,当地居民和钢贸商间的拆借基本都是至亲和朋友之间。

  钢贸危机所引发的信用危机,也引发一些闽籍企业家贷款成难题。

  “在外面,一听说企业法人是352(周宁县身份证号)开头的,贷款都申请不下来。民间拆借时,同样困难。”一名在福建省外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周姓商人颇显无奈。

  福建省长苏树林今年2月曾表示,目前一些钢贸企业遇到困难,产生信用和民间多角债等问题,但政府正加强政银企协商,全力帮助化解危机,也希望广大企业更加珍惜和守护自己的诚信和商誉。

  有业内人士提出,钢贸企业乱象频发,行业洗牌并非坏事,但银行不要搞“一刀切”,以免彻底击垮整个行业;对钢贸商应有取有舍,对企业诚信和模式进行综合考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