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大地:用“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在福建省建瓯市房道小学的操场上,一群笑容灿烂的学生正围着教师陈寅瀚,好奇地问东问西。与旁人眼中“传统闭塞”、“视野狭窄”的乡村教师不同,这位从教20余年的老教师利用乡村学校的独有优势,让学生接触自然,学习各种劳动技能。现在,陈寅瀚还带出了一批青年教师“徒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标本制作、气象观测、摄影基础等几十个兴趣小组。
房道小学是福建省众多乡村学校的缩影——虽然与城市学校还有差距,但乡村学校已不再是印象中的“一穷二白”,乡村教师也不再是“苦兮兮”的教书匠。“近年来,乡村学校变化很大,除了硬件设施,教师待遇和专业培训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这些都让教师寻找到新的职业生长点和幸福感。”房道小学副校长江桂华由衷地说。
待遇保障:向乡村教师倾斜
福建省教育厅明确要求,“提高乡村教师工资,落实县域内教师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待遇,确保乡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此外,福建省还参照国家“特岗计划”补助方式,设立专项经费,补助乡村教师工资支出,累计支持各地补充乡村教师3000余人。
厦大附中班主任工作室在力行楼306室举办了关于“如何增强班级良性的合作竞争意识”的主题沙龙活动
作为教师中的“弱势群体”,乡村教师待遇难以得到保障,一直让各地教育部门忧心忡忡。福建省共有8万余名乡村教师,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15年底,福建省印发《福建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十大举措力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扩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优化乡村教师编制配置等方面进行规划部署。福建省教育厅明确要求,“提高乡村教师工资,落实县域内教师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待遇,确保乡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此外,福建省还参照国家“特岗计划”补助方式,设立专项经费,补助乡村教师工资支出,累计支持各地补充乡村教师3000余人。
针对乡村教师关心的职称评聘问题,福建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杨振坦介绍,以往评聘工作过于强调学历和论文,现在则对乡村教师不作硬性要求,在公开课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也放宽了条件。
“评选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时,我们会专门为乡村教师划出比例,近5年来已经有800余名长期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受到省级以上的表彰奖励。”杨振坦说。
这样的红利没有停留在省厅层面,在福建的各个县市,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莆田市教育局局长卓金贤告诉我们,近年来,莆田市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在职称评聘、培训学习等方面更多地照顾乡村教师,“从今年起,我们每年给乡村教师多发一个月的绩效工资,逐步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与同级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相同等政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公办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大量招聘编制外教师成为一种妥协办法。以晋江市为例,共有编制外教师近3000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教师的待遇、保障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又一“弱势群体”。
为此,晋江市实行教师合同制管理,为编制外教师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和五险一金等保障。晋江市教育局局长陈建生介绍,市教育局专门出台意见,提出3点要求:为合同教师办理“五险一金”,提高社会保障;签订规范性劳动合同,聘期由原来的一年一聘改为三年一聘;合同教师参加公办教师招聘时,放宽年龄、专业、户籍、学历等限制。意见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合同教师管理制度,激活了合同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了队伍的稳定性。
山海协作:让城乡教师“动”起来
晋江市针对校长教师流动采取“软着陆”:校长在全县范围交流,教师在学区范围交流。为了保障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育局实行了“六个统一”——统一核定编制、统一岗位聘任、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教师考核。
周宁县实验小学魏日景老师在片区教研活动中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福建省地理位置特殊,既有沿海城市,又有山区乡村,为促进教育均衡,福建省因地制宜,推出了“山海协作”教育战略,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构建了“以海带山、以山促海、山海双赢”的新格局。
厦门市是沿海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也是福建省基础教育先进城市。相较而言,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并有大量山区,教育基础也相对薄弱。为此,厦门市与龙岩市“牵手”,深化教育交流,不仅缔结了闽西红土地与经济特区的教育情谊,更促进了山海教育事业的协同发展。
龙岩市新罗区教育局局长林勇超介绍,厦门市与龙岩市的许多学校已经结成了对子,厦门的教师定期到龙岩山区支教、培训,龙岩的学校也定期推荐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到厦门挂职锻炼。
除了地域之间的交流,区域内的城乡交流也非常广泛。“为了保证教育均衡,校长、教师流动起来是大势所趋。”福州市闽侯县教育局局长兰天金介绍,有了政策层面的保障和激励,许多教师从“不想交流”变为“主动交流”,原本集中在中心校的优秀教师资源分散至不同学校,一些短缺的如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走校”成为常态。
陈炳建曾任闽侯实验小学校长,有过打造县重点小学的“辉煌历史”。但他并不满足,几年之后又将闽侯实验小学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较落后的昙石村,创办了闽侯实验小学昙石分校。
怎样解决校本部与分校教师交流问题?怎样拉近校本部与分校的距离?带着这些问题,陈炳建奔波于校本部与分校之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度,逐渐让两所学校融为一体,打造出县城内又一所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学校。“昙石分校在校学生由原来的10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700多名,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陈炳建不无骄傲地说。
“乡村教师的编制无论在哪里,都会先在闽侯实验小学任教两三年,培养能力,积累经验。两所学校教师交叉使用,大型文化活动、教研活动等也是两所学校教师共同参加。”陈炳建介绍办学经验时说:“同时学校政策又会偏向乡村教师,通过职称、待遇、荣誉等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随着一纸调令,现在陈炳建又告别了精心经营的闽侯实验小学,到偏远的青口镇中心校担任校长。用陈炳建的话说,那时青口镇“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要用‘洪荒之力’建设镇内学校”。陈炳建的任务,不仅是办一所优质学校,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帮助青口镇的学校共同发展。
闽侯实验小学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直接“复制”到青口镇。面对薄弱学校师资严重匮乏问题,陈炳建下了一条“死命令”:所有教师岗位要轮换,要上足、上齐所有课程,中心校与薄弱学校要联合教研、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学区”打造工作,要求青口镇各学校硬件设施统一建设,教师培训整体推进,形成“学区”理念——从学校人到学区人,从学校文化到学区文化。
在陈炳建的带领下,青口镇教师流动起来,也将各自的教育教学风格带到了不同的学校。教师刘彩凤原本在青口镇中心校任教,几年后交流到青口镇最偏远的西塘学校。刘彩凤坦言,自己刚去西塘学校时有些不情愿,现在内心却充满了不舍和感激,“因为农村孩子的淳朴深深打动了我,在这里,精神得到了净化,职业倦怠更是抛到了九霄云外”。
与闽侯县不同,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晋江市针对校长教师流动采取“软着陆”:校长在全县范围交流,教师在学区范围交流。为了保障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育局实行了“六个统一”——统一核定编制、统一岗位聘任、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教师考核。
为了鼓励教师动起来,晋江市教育局专门将小学教师编制由学校转至教育局,定期进行聘任工作。“聘任工作4年一次,先聘校长,后聘教师,校长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职称不受聘任的影响。”晋江市教育局局长陈建生解释,“双向聘任工作展开后,校长和教师的流动自然成了常态。”
专业培训:构建“金字塔”式发展体系
在厦门市了解到,市教育局搭建了一个特别的“金字塔”——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新教师遵循“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的发展路径,一步步向上攀登。
莆田市荔城区名师工作室下乡活动
如何让乡村教师“更上一层楼”?如何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是重中之重。
地处山区的建瓯市,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率较高,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学得低效,教师教得厌倦。为此,建瓯市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和展示空间,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也找到了职业发展的“第二春”。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都需要更新,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建瓯市教育局局长陈泉和说。
晋江市采取的则是“多级耦合培训模式”——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线,逐级报送培训对象,采用链式辐射,逐层推进。“耦合”是工程名词,用于教育则意味着整合各种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培训对象,通过不断建构形成知识子网络。
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荣祖认为,原有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存在“不接地气”的缺点,理论多、实践少,缺乏计划性、专题性,找不准切入口、薄弱点,忽视了校本培训的多元性、纵深性,“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培训者讲得生动,听课者听得激动,回到学校却一动不动。因此,要在各环节注入‘耦合’,促进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培训,各地“名师工作室”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陈淑端是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同时也是“陈淑端名师工作室”的发起人。她告诉我们:“我们要给教师搭台,帮助他们磨课,通过各模块的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同时,要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作用,让优秀教师帮扶新教师,让城市教师帮扶乡村教师,进而带动全市教师共同进步。”
乡村教师在成长,城市教师也没有躺在“成绩簿”上停滞不前。
在厦门市了解到,市教育局搭建了一个特别的“金字塔”——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新教师遵循“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的发展路径,一步步向上攀登。
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介绍,在新教师成长过程中会实行“双导师制”,即一个高校教授、一个市级名师,分别从理论和实操层面对新教师进行辅导。赖菡还说,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标准更加严苛,需要“提炼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结合课题、论文,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向其他教师进行传播”。
更难得的是,各学校也有自己的教师培养策略。厦门实验小学实行“二级导师制度”的梯队培养模式,校长何宝群介绍,一级导师由特级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组成,每人指导两个二级导师。二级导师由骨干教师构成,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一级导师的学生,另一方面承担指导新教师的职责,每个二级导师指导3个新教师。
新教师陈倩荣谈及自己的一次公开课记忆犹新,“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一种易于操作但比较死板,另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驾驭起来难度较大”。她的指导教师林卫红建议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动性应该远远超过教案本身设计的内容。”而在陈倩荣完成教学任务后,林卫红仍然叮嘱说:“不要担心学生跟不上进度就代替他们思考,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分析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陈艺华曾经是一名二级导师,他回忆自己接受一级导师指导的场景:“导师会帮助我多次磨课,甚至一字一句打磨。这种帮助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技巧,也让我更好地掌握了培养新教师的方法。”他表示,二级导师制度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让教师找到新的职业生长点,“年轻教师快速发展,中年教师持续进步,二级导师更能倒逼一级导师不断成长”。
城市教师不仅要自己发展,同时也要带动乡村教师发展。可以看到的是,福建省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努力创设完善的发展体系,促进教师培训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也为教师提供成长的抓手,确保城市与乡村教师齐头并进。正如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红武所说:“教育教学的根本力量在于教师,我们要发挥钉钉子精神,关注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让广大教师更有责任、更有学识、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