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缓解融资压力未必要靠降息放水

14.10.2015  12:46

  ■ 金融观察

  在充分考虑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但是,在发展中也需要注意防止资产证券化引致的风险防范缺失。

  据媒体近日报道,自去年11月证监会备案制新规发布以来,沪深交易所挂牌的资产证券化(ABS)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来自资产管理公司富诚海富通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ABS发行规模达到1615.05亿元,较2015年初发行规模增加940亿元。

  其实,资产证券化这个词汇在国内市场早已如日中天,随着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发行房贷转付证券,我国也开始探讨这一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资产证券化正式启动,随后快速成为被各种金融机构广泛选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可以解决发行人的资产流动性,分散运作风险,同时也是一种吸纳资金的强有效工具。

  然而,国内学者对此多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还在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未散。美国次贷危机与其说是资产证券化的结果,不如说是过度证券化造成的。所谓过度,就是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在证券化”,已达到逐利目的。

  其实,任何一种金融产品都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就可以为企业带来流动性,滥用过度终会成为金融泡沫,对于资产证券化也不例外。不可否认,资产支持证券(ABS)在实体融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将贷款、证券等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不动产等非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来缓解资金流动性,担保对象的牵属层级较CDO简单,不致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面对当前不断降息放水、却依然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可以考虑进一步发展ABS市场。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以盘活存量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按照起息日计算,今年前9月我国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36只,累计发行金额将近2500亿元,而其中评级为AAA级的占到90%以上,风险相对较低。基础资产以企业贷款为主,还包括基础设施收费、租赁租金等,可以说对缓解相关企业的流动性紧张起到了一定作用。

  因此,在充分考虑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但是,在发展中也需要注意防止资产证券化引致的风险防范缺失,进一步研究止损机制的设立。

  同时,从功能方面考虑,将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重心放在解决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问题上,避免拓展二级以上证券化产品,从行动上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可适时提倡以基础设施收费为担保对象的证券化产品,拓宽公共事业融资渠道。□张玮(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室)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