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在推进现代农业上的核心作用

08.08.2014  13:20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将金融提上重要地位,金融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强大、最高效的工具就是金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让市场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就必须让资源要素进入金融市场,而我们要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金融的手段。只有将金融与农业结合起来,农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质变。

  金融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真正核心力量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看,全世界所有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正是充分地借助了金融的力量,通过一系列高效和强大的市场化金融机制,各国才真正实现了对资源高效地配置、对利益关系的科学协调以及推动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可以说,金融才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真正核心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助金融机制高效地配置资源。金融的一大优势就是资产的规范化管理能力。借助金融手段,可以实现资源的标准化,进而使其可计量、可计价和可流通,从而使资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例如,对于农村土地资源,借助金融手段,可以将土地按照金融资产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其可以按照通行的财产单位进行计量,再由金融机构对这些标准化的土地资产进行评估、作价、登记,从而帮助其完成从农村土地向金融资产要素的转变,使其具备进入资源要素市场自由流通并与其他资源要素进行平等交换的资格和条件,从而在流通与交换的过程中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合理配置。

  二是利用金融机制有效地管理风险。众所周知,农业经营具有“双重风险性”,即农业经营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这使得农业经营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产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社会资本在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方面相对于其他产业领域缺乏积极性。可以说农业经营过程中最大的顾虑就是如何应对风险,而金融最核心的功能恰恰就是管理风险。引入金融手段,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防范,也可以在面对风险时实现专业化的对风险的有效度量、有效评估和有效应对,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经营主体进行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从对农业发达国家推动农业现代化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在应对农业经营风险时充分利用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将农业经营的风险进行制度化的分散和管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经营风险问题。

  三是借助金融的机制为农业经营建立信用。借助金融规范的信用管理机制,可以在一个地区实现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标准化、规范化甚至证券化,使之符合金融信贷的抵押要求;可以依据信用评估规则,根据其自身财产状况、信用相关行为以及有效社会关系等条件,对每个农业经营主体和相关机构进行信用评估,并为其建立基础信用;以此为基础,可以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建立信用管理机制,为其对接资本市场创造条件。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之所以比较顺畅,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信用体系相对完善。值得注意的是,这对我国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众所周知,当前制约我国土地经营乃至整个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就是农村地区信用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其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如能在农村地区建立信用,将不仅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将为农村地区加快发展提供空前强大的支撑。

  四是借助金融的机制为农业发展通融资金。资金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农业也不例外。而农业现代化涉及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农业经营者自身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和当地社会资本也是非常吃力的,同时也有巨大的风险。因此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首先面对如何突破资金瓶颈的问题,而融资则是金融最基本的功能,借助金融渠道,农业经营者可以面向全市场融取资金,对接具体的农业项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力量来解决农业现代化面临的资金问题,相对于经营者个人融资、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言,这种方式不仅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更加可靠和有效。

  农业与金融融合创新不够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

  表面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包括技术转化效率低、制度供给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资源配置体制、管理机制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完善以及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偏低等。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表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农业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四缺”:

  一是缺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基础。在当前我国农业价格的发现是由政府强势主导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可能提高的。与此同时,在二元体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封闭,其与市场对接的通道被关闭,外部新资源要素很难进来,也就谈不上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更不可能进行充分的价值发现。

  二是缺信用体系。由于受到二元体制以及农业自身市场化发育不足的制约,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这直接导致我国农村金融特别是农业金融信贷服务因为信用缺失而陷入困境,在实践中就表现为农户、合作社乃至农业企业普遍面临因为达不到信贷要求而无法从金融机构贷款的难题。

  三是缺风险控制手段。目前我国农业经营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很明显的不足,现有的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农业保险、担保以及政府救灾应急、补偿等机制来应对风险,不仅手段有限,而且这些手段都侧重于事后管理,十分被动。特别是由于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其经营风险远高于普通产业,仅仅依靠事后管理手段,而不引入事前预防和中期管控手段,显然不足以应对农业经营中的风险。

  四是缺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我们缺市场化机制、缺信用机制、缺风险控制手段,导致资本市场的资金不能、也不敢进来,使得我们的农业现代化长期“贫血”。正是由于这四缺,使我们二元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农业变成了一个排斥外部生产要素的相对封闭的体系,新的生产要素进不来,决定了我们的农业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不能扩大再生产。

  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应该突破传统的技术范畴的局限,通过建立科学机制,使农业向市场敞开大门,实现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有效地通过市场来获取相关的资源要素,而这就必须借助金融来解决。

  金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上的核心作用

  一是金融是完善制度供给的重要手段。借助金融成熟机制,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并建立委托代理结构,在很好地维护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势,解决农民能力不足问题,提高土地经营效率,降低城乡资源要素交换的成本,从而有效配合当前农村的制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供给。

  二是金融是最有效的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利用金融工具,实现对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造,使之具备进入市场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借助金融平台,实现农村资源要素与全市场资源要素的对接和自由交流,将农业发展亟须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服务等要素引向农村,确保农业全面融入城乡一体化市场。

  三是金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借助金融建立信用的功能,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步骤,逐步在农村地区建立信用体系,以此为基础,激发农业乃至农村发展活力。此外,借助金融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为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要素支持和渠道保障,大大提高相关工作推进的效率,全面促进包括科技服务、生产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经营管理服务、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在内的完善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是金融是农业科学管理和市场化经营的有力支撑。利用金融的规范且强调经济的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集约化管理,也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水平,避免违规经营。与此同时,借助金融的手段,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农业融入市场化的水平,也可以破解农业市场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和要素瓶颈。

  五是金融是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的基础。借助金融资源和渠道,可以激活并培育农村地区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同时,通过引入金融的手段,可以全面突破限制当前农业技术革新的资金、管理和信息瓶颈,大幅提高农业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效率,从而全面加快我国农业技术革新的步伐。

  六是金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依托金融渠道,可以为生态农业等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要素保障,同时借助差别化金融制度设计,从而用市场化方式引导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