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组“野小子舞蹈队” 从山村跳到省市舞台
学了舞蹈,孩子们格外活泼开朗。
福州新闻网4月22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郑瑞洋 通讯员 林冰/文 记者 张人峰/摄)斜阳静静地洒在山坳中一所小学门口的简易操场上,一群服色各异的学生时而闪转腾挪,时而蓄势待发。孩子们矫健的身影,舞得暮春的午后暖洋洋的。
这里是连江县东湖中心小学,舞者是清一色的男生。他们都是农村娃或留守儿童,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野小子舞蹈队”。因为梦想,他们用3年的汗水与努力,从山村小学跳到了省市大舞台。
“野小子”排练舞蹈毫不含糊。
舞蹈队源于“呵护野性”
东湖镇是连江县城北边的一个半山区。
2013年,音乐老师叶奋在东湖镇边远的小学“走教”时,被当地农村孩子“上山会爬树,下河敢摸鱼”的野性感染,萌发了成立纯男生舞蹈队的念头。
这个念头与镇中心小学校长任本雄不谋而合。“每当看到学生们满操场、满山坡跑,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他说,“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成立舞蹈队的初衷就是想呵护孩子们的野性,让他们阳光、纯朴、尚学、勤劳、自信。”
就这样,十几名没有舞蹈基础的男生被集中起来了。黑眸熠熠、窃窃私语、抓耳挠腮、好奇羞涩,真是一群活脱脱的野小子!
时值连江县“六一”文艺汇演,一支涵盖了多所村小学、混合了二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男生舞蹈队,登上了学校舞台。
“我最开始是为了减肥才加入的。”舞蹈队的“大胖”陶少伟说,如今他两臂的肉已十分结实。
这时的梦想,是有质量的。
“野小子”跳舞不输女生
“一开始很艰难,他们是哭着坚持下来的。”叶奋说,这些男生没有任何舞蹈基础,身体柔韧性也不如女生,但就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能吃苦。
露天训练场,男生们努力练习劈腿、压腿、勾脚、绷脚等一个一个难动作,个个咬牙切齿,但又暗中较劲,倔劲十足。
舞蹈队里有“孙家三兄弟”,孙浩宇、孙浩镇和孙浩然。“练的时候,疼得都哭了,回家后全身都痛。”孙浩宇说,“可坚持下来后,就不痛了。”
这时的梦想,是疼痛的。
“野小子”跳上省市大舞台
2014年,舞蹈队由最初的10多人扩展至25人,有了原创节目《快乐建筑工》《畲娃逗牛》,他们开始跳出连江,在省市大舞台上崭露头角。
其中,《畲娃逗牛》与升级版《畲蛙逗牛》以东湖镇天竹村畲族文化为背景,用舞蹈语言来演绎新农村畲族孩子幸福的生活。
舞台上,25个野性十足的小男孩,穿上了艳丽的畲族服装,虎头虎脑。背景音乐充满野趣,林间笑声、田间蛙叫、山间牛哞声声入耳;一幕幕畲娃逗牛的场景跃入眼中。
“班上的女生总是会笑话,说我们剪了个锅盖头。”小胖孙家涵说。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笑话”中,野小子舞蹈队先后荣获福州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
就在今年小沧乡“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上,舞蹈队以他们的惊艳表演,赢得了万人喝彩。
这时的梦想,是有掌声的。
山坡上练出的舞蹈获得了省市金奖。
“想妈妈的时候就跳舞”
对于25个男生而言,野小子舞蹈队有着特殊的意义。
郑诚骏是舞蹈队8个留守儿童之一,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曾内向而自卑,见到老师都是低着头走。
“加入舞蹈队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在舞台上像个小明星,乐观、自信。”叶奋说。
“很想妈妈,做梦的时候都在想。”郑诚骏说,“这次三月三演出,妈妈从南京回来看我跳舞了。”
“想啊,但电话费贵。”孙家涵的爸爸在美国务工,每周只能手机视频通话一次。
陶少伟之所以叫“大胖”,是因为体重达160斤。他说:“我以前不敢讲话,也不爱表现自己。加入舞蹈队后,交到很多朋友。站在舞台上,大家都看着我的时候,觉得挺自豪,也不害羞了。”
这时的梦想,是有热度的。
舞蹈梦开在春天里
东湖中心小学操场并不大,但一到课间,学生如出笼的鸟,到处奔跑。“孩子是要‘放’出去的,既要能玩,也要玩好。”任本雄校长说,学校每月都会举行一次趣味竞赛,如比赛溜风车(滚铁圈)。
在这样的环境下,野小子舞蹈队健康成长。
“我以前身体不好,医生不让做剧烈运动,现在能打篮球了。”孙宁浩说。
林轩震曾是个厌学的孩子,自从加入舞蹈队后,成绩突飞猛进,语文从33分爬到72分。
“跳舞的孩子是最自信的。刚开始,我们想跳出东湖,跳到县城就好,现在明白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希望会把野小子舞蹈队的进取精神,不断传承下去!”任校长说。
野小子的舞蹈梦,开在春天里。
“蛙影”翩翩。
想起远离家乡的爸爸,“小胖”眼睛湿了。
舞蹈队里的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