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巨头重组“合二而一” 钢铁企业裁员势在难免
资本大鳄“失联”又出现股市关注如何减震荡
这几天财经圈最大的新闻莫过于“郭广昌失联”。12月10日下午,有社交媒体传出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被警察带走的消息,各大社交平台被瞬间引爆,引发多种猜测。直到12月11日晚间,复星系旗下多家控股公司发出公告,确认郭广昌正在协助相关司法机关调查。当天,复星系控股、参股的公司除了停牌的之外,几乎全线下跌。复星国际等复星系旗下多家控股公司发出公告确认多家临时停牌公司将在14日复牌。有人注意到,复星国际11日早间发布短暂停牌公告的署名是“复星国际副董事长梁信军”,晚间发布内幕消息及恢复买卖公告时的署名已经换为“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14日,有媒体报道,复星董事长郭广昌已经结束协助司法机关的有关调查,平安返回家中。有记者称14日在复星2015年度工作会议上见到郭广昌本人。一份由郭广昌本人所做的演讲也在广泛流传中。
树大招风。知名企业家是公众人物,是媒体最关注的新闻源。郭广昌身价不凡,知名度高,出了事,当然会引爆媒体。此前,郭广昌已经多次身陷“被调查”传闻,大家关心的是,这一次“中国巴菲特”能否全身而退?其实,到现在为止,人们对郭广昌这次“失联”还是一头雾水,好像“有事”,又好像“没有事”;好像是别人的事,又好像是自己的事。当然,事情还在调查之中,究竟如何还需“且听下回分解”。人们的猜测集中于是否与官员腐败案相关,因为腐败大案多数与房地产和金融有关,而郭广昌正是这两个领域的高手。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投资者可能关心如何使这类事件对股市或上市公司的冲击小一些,对投资者的保障多一些。
钢铁业减产裁员或难免政府助解企业后顾之忧
据媒体报道,钢铁裁员潮已开始从中小型民企波及特大型国企。据称,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下称武钢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已出台减员增效实施方案,计划在三个月内裁员6196人。武钢股份2014年报显示,共有在职员工27760人,意味着此次裁员幅度超过两成。此次裁员将在2016年2月底前完成。同时,武钢股份将开展定编定岗工作、开展全员竞争上岗工作、开展离岗安置工作。多位匿名的武钢集团在职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整个武钢集团或将裁员1.1万人,且将在明年全员减薪20%。另一方面,武钢集团对外宣传负责人称“武钢绝不存在裁员减薪这回事”。对于近期网传的“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就减产减员致全体职工的公开信”,武钢集团官网微信“幸福武钢”于12月7日进行了辟谣。这起“董事长公开信风波”与日照钢铁、包钢集团相似传闻一样,属于虚假消息。
有关武钢大规模裁员的报道,还没有得到最后证实,有点扑朔迷离。不过,钢铁业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陷入困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削减产能是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削减产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向何处去,就是冗员如何安置。现在,一提到裁员,企业似乎“负面”得不得了,这种意识必须要改一改。需要挑明的是,大量产能过剩的行业,无论怎样调整、怎样转型都绕不过去一个坎:大量过剩产能如何砍掉,大量原来生产岗位的冗员如何裁掉。如果一切原封不动,靠国家支持勉强维持,则会导致低效率持久化,会使产能过剩日甚一日,库存永无消化之日,最终伤害的是国民经济基础,也会使勉强在岗的员工成为更大的受害者。这是个艰难时刻,也是个痛苦时刻。政府应该在免除或缓解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上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用酒代工资如强买强卖销售大扩张还需走正道
据媒体报道,将自营白酒和红酒等产品纳入集团创收体系,是上市公司湖北宜化在主业低迷下的多元化策略,不过,此举已遭到各界的强烈批评。酒业寒冬之下,湖北宜化集团旗下金沙回沙酒的销量实现8年37倍增长,成为行业黑马。这背后,宜化集团的内部员工销售模式功不可没。调查发现,这一再被宜化集团高层津津乐道的营销策略,却被演绎成用酒抵发员工工资,甚至冲抵供应商账款等另类方式,让许多宜化员工、采购商及供应商敢怒不敢言。有人指出,“跟宜化做生意必须买宜化的酒,这在当地是公开的秘密”。上述所指的酒,包括湖北宜化母公司宜化集团先后收购的贵州回沙酒、大关酒、河南豫缘春酒和拉亚红酒。湖北宜化负责人则回应:“这些都是误会,我们接到过类似反映,查清后,发现只是供应商的误会。我们员工可以自愿利用私人渠道卖酒,这是鼓励员工额外创收,全属自愿,绝不可能出现强制购买。”但一位在宜化集团旗下化工厂上过班的老员工直截了当地说,“你不买酒,货款就慢慢拖,反正就是拿不到钱。”
如果在市场上,谁要强买强卖,工商局和消费者协会都饶不了他。可是上面的报道显示,酒被用来折算职工工资,甚至冲抵供应商账款等,这和市场上的强买强卖有何区别?如果有,那就是规模更大,强迫手段更“冠冕堂皇”。对于这种行为,企业负责人矢口否认,可见这类行为是不光彩的行为。我们也不希望这些行为是真的。企业的销售渠道需要打开,但绝不能用这种方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需要发挥,但绝不能用以酒代薪的手段。另据报道,剔除政府补助,宜化账面亏损6718万元。2014年财报显示,去年湖北宜化总营业收入182亿元,净利润却只有3103万元。而同期内,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就有9821万元。这或许是企业“不择手段”卖酒的背后原因。但这种见不得台面的手段,能够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吗?
海运两巨头握手重组央企再现海上巨无霸
日前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实施重组。据悉,两家央企的合并将缔造出运力全球第四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即传言已久的“中国神运”,其重组涉70多项资产交易。据悉,中远中海缔造的“巨无霸”名称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公开资料显示,中远在A股相关上市公司包括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海在A股相关上市公司包括中海发展、中海科技、中海集运。据中金公司介绍,这次重组包含70多项资产交易,其复杂程度居中国资本市场之首,也是近20年来国际资本市场上极其罕见的复杂重组交易。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小型航运企业很难进入。而中远中海两家集运航线重合度较高,易于开展仓位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在大船化驱使下,两大集运船队形成合力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国内航运业发展,并提升国内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这个概括很准确。但是,提高运营效率是否只有“合并同类项”这一种方式?适当保留多个市场运营主体,就一定是降低效率吗?如果一个行业多家企业都合并成一家,那和计划经济又有多少区别呢?还有人说,中国企业很容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形成大一统的超大企业,可以避免自相残杀、自相压价,有利于中国企业开拓国外市场。这又是把因果关系混淆了。对于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引导,可以规范,可以实施惩戒,但非得把对手变成一家,将来出现“面合心不合”的状况,照样会对效益有损害。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