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别样高考:学生茶馆复习 板凳当床

03.09.2014  17:53

  “走!到大后方去读书。”时间往前推移70多年,中国大地战火骤起,为保存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和根脉,以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举校内迁重庆为开端,众多高校纷纷向大后方撤迁。战时陪都重庆一时高校林立,全国三分之一高校集聚,成千上万学子也辗转来到重庆,希望通过考试进入心仪的大学。

  没有家长送考,没有安静明亮的考场,在敌机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中,坐在防空洞石板上,伴着昏暗的煤油灯,莘莘学子以别样的方式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他们在重庆学习成长,最终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茶馆里复习板凳当床

  “今天有全国统一高考,抗战时也有高考。”多年来致力于抗战时期沙坪坝文化教育研究的沙坪坝区文广局党委原书记吴波、沙坪坝区地方志原负责人张建中不由感慨。

  吴波介绍,抗战爆发后,全国108所高校中有52所内迁到大后方,其中27所迁到重庆,沦陷区学生随之蜂拥到重庆。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的特殊需要,1938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后来,统一招生范围扩展到公立各院校。

  教育部在重庆、成都、昆明等设立招考分处,7月中旬报名,7月下旬考试。重庆设有沙坪坝、北碚、江津白沙3个考点。

  “参加考试的学生太多,找不到住处,学生们只好在茶馆的板凳上睡觉。”吴波说,当时沙坪坝聚集了16所内迁大学,作为重庆最大的一个考点,从小龙坎到重庆大学一带林立的茶馆里,都是备考的学生。一条板凳,一杯茶,学生们就这样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看书备考。到了晚上,他们和衣往板凳上一躺。正是夏天,也不用担心感冒。茶馆很人性,只收茶水钱,晚上板凳免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