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重奖”更要“服务” 泉州商标品牌工作打响转型战

02.12.2014  10:42

  在刚刚落幕的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上,泉州有50家品牌企业参展。一个个响当当的企业品牌成为支撑泉州品牌形象的中坚力量,向海丝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地参展商亮出了品牌之都的足金成色。作为此次博览会的举办地,泉州商标品牌工作近日又有捷报传来:

  泉州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共129件,总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新增省著名商标107件,总量突破1000件,居全省设区市首位;拥有有效注册商标突破16万件,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新增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23件,共680件,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

  品牌大市业已成形,如何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让建立21世纪海丝商务合作机制的“泉州倡议书”,进一步推动我市商标品牌工作?记者日前从市工商局了解到,不论是“政策奖励”,还是“政府服务”,全市商标品牌工作重心开始有所转移,依托泉州商标馆,一系列“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服务举措正逐步展开。

  □本报记者 郭雅莹 通讯员 徐福树

  两年重奖3633万元—— 政策奖励从扩量向提质倾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商标品牌发展的政策,其中,为鼓励企业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所制定的奖励政策成效显著,仅2012—2013年两年间,泉州市、县两级政府就累计重奖商标企业3633万元。

  “这些政策一方面鼓励了企业创牌,另一方面也督促企业根据创牌要求不断自我提升,从而实现品牌与效益的双赢。”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解释道。如今,品牌经济已经成为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而一些相关政策的奖励方向开始从驰名、著名商标转向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际注册商标等,从全部产业的商标转向农产品、海洋产业等领域的商标。

  例如市政府出台了对地理标志商标奖励10万元,对海洋产业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在省里奖励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50万元、15万元,对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给予官费80%、最多不超过10万元等系列奖励政策;各县(市、区)也出台配套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将鼓励泉州更多企业、行业加入到产品保护、品牌建设中来,形成泉州多元化的商标品牌文化,并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强大的品牌力量。

  泉州商标馆搭台—— 服务企业、行业合作拓展

  “在政府加快职能转变的当下,‘主动服务’便成为当下商标品牌工作的一大重点。对此,我们依托泉州商标馆,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以实现我们服务经济发展的愿景。”市工商局局长陈开基说。作为国内首个商标品牌专门展示馆,泉州商标馆每月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千人,成为泉州品牌创新的交流平台、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经济产业的展示窗口,在此可以一览泉州民营经济的魅力。

  “泉州商标馆是对外推介泉州的一个绝好平台。”泉州市贸促会负责人表示:“它以商标品牌的形式让我们饱含丝海扬帆的信心。我们许多客商经常在商标馆流连忘返。它为泉州外贸默默做着贡献。

  于11月19日正式入驻的“小玩皮”是首家进入商标馆的童装品牌,公司品牌经理林俊昆告诉记者:“商标馆是一个宣传企业的绝佳平台,我们要布置得更专业一些,才能更好展示企业形象。”除了宣传,不少企业还在这里找到了合作伙伴。

  “上次在参观商标馆时,无意间发现德化鼎艺陶瓷厂的茶叶罐子,质地不错,价格却不到原外地合作厂商的一半。”八马茶叶副总经理王晓虹欣喜于企业成本的降低。而海丝金凤元宵圆的副总经理林永松不仅自己经常带着问题到访商标馆,作为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副秘书长的他还经常约上同行到商标馆寻求更多合作机会。

  除了企业以外,泉州商标馆还积极同本地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依托商标馆建设教育实践基地。黎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姚宏伟院长告诉记者:“一方面商标馆成为现场教学的课堂,另一方面它让学生了解泉州,乐于扎根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