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又现死亡江豚 这是一种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动物

24.11.2015  19:58

  11月22日,一只长江江豚尸体在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老爷庙附近水域被发现,死亡江豚黑色表皮脱落严重。经工作人员初步判定,死亡江豚为未成年江豚,死亡时间至少在15天以上,系自然死亡。

死亡江豚 (图由网友提供)

  11月23日,都昌县鄱阳湖渔政局资源环境股股长詹定鹂告诉记者,他们在现场对死亡江豚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死亡分析。经测量,该江豚体长为125厘米、围长92厘米、体重30公斤,初步断定其年龄为2~3岁,系未成年。

  工作人员对周围水域进行勘测,未发现有导致江豚死亡的原因,同时发现死亡江豚体表已长毛,死亡时间至少在15天以上,初步判断发现地点并不是江豚的第一死亡地点。死亡江豚黑色表皮脱落严重,说明其死亡后在水上浸泡的时间过长,由于近期雨水较多,水位增多,而鄱阳湖都昌老爷庙水域处于下游,江豚的尸体可能受水位和风向的影响,从其他地方漂浮过来的。死亡江豚体表无伤痕,嘴部扒开有血迹,肛门附近有一些腐烂,初步判断,该头江豚为自然死亡。

  目前,都昌县鄱阳湖渔政局已经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联系,派人将江豚尸体运至水生物研究所,经过解剖,经一步分析其死亡原因。

  今年,鄱阳湖都昌水域接连发现死亡江豚。记者查询相关的新闻报道,发现今年在都昌苏山乡马鞍村、都昌县团子口至金沙湾水域、都昌矶山中坝附近草洲等鄱阳湖水域先后发现数只死亡江豚,有的是自然死亡,也有的是人为机器伤害。

  詹定鹂告诉记者,每年鄱阳湖丰水期(6月至8月)和枯水期(12月至次年2月)是江豚容易死亡的高发期,“丰水期的捕捞活动和航运作业比较多,容易对江豚造成误伤,给江豚的生存带来威胁;而枯水期水位下降,江豚在觅食过程中容易搁浅,导致死亡。”(记者王平)

  长江江豚

  是江豚的指名亚种。体型较小,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体长一般在1.2米左右,最长的可达1.9米,貌似海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淡水中生活,喜单独活动,有时也三五成群,最多的有过87头在一起的记录。长江江豚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 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

  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主要都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干流高密度、繁忙的航运输船只的噪音和螺旋桨成为江豚的最大威胁,洞庭湖区滥捕乱捞和非法渔具的大量使用、水质污染一些水利设施的建设等影响外, 湖区大量使用的定置网具,在枯水季节占据了大量水面。

  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仍在加剧,使长江江豚也面临着与白鳍豚同样的威胁,野外数量急剧下降。数量仅有1200-1500头左右,已经少于大熊猫,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而且在洞庭湖周围的江豚灭绝速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快的。

  当中国对白鳍豚、江豚和其他水生动物采取了保护措施后,它的数量便有所回升,在长江的江面上时常会出现数十只,逆流而上,在滔滔的江水中戏水玩耍,黑色的脊背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水之中,起起伏伏,转体灵活,情景颇为壮观。更为可喜的是,过往船只纷纷为长江江豚主动让道,惟恐江豚受惊,表现了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正在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