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部分专家观点摘要 两岸艺术交流要持续深化

29.11.2015  10:45

王耀华

  两岸艺术交流要持续深化

  王耀华

  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峡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歌仔戏(芗剧)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它是由闽南漳州一带的锦歌传入台湾后同车鼓戏、梨园戏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台湾“歌仔阵”,并逐渐走上舞台,然后又传回闽南,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爱好的曲艺。歌仔戏(芗剧)承载着两岸文化之精华,见证着两岸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人生感悟,是海峡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情感纽带,更是海峡两岸艺术文化交流的桥梁,保护和发展歌仔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两岸同宗、同根、同文,一脉相承,文化艺术交流是必然的,更要持续深化。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尊重彼此,实事求是去传承与弘扬歌仔戏(芗剧),为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融交汇,为推进歌仔戏(芗剧)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蔡欣欣

  歌仔戏与芗剧同根同源

  蔡欣欣

  台湾戏曲学院原副校长、台湾著名歌仔戏专家

  歌仔戏与芗剧是“并蒂莲姐妹花”,两者同根同源。一个剧种的发展一定会受当地的语言声腔以及乡土风俗影响,漳州与台湾民俗相似,语言相通,是两岸艺术交流的根基。同样的乡音乡情引发两岸民众共鸣,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实现了闽台民间戏曲艺术的大融合。歌仔戏(芗剧)是两岸共有的一个文化瑰宝。未来,希望我们两岸艺术家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推动艺术不断前进。歌仔戏的传承除了艺术家的传承外,更重要的是观众的传承,而让年轻一代的观众去接受和认识歌仔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透过校园相互交流推广歌仔戏,让更多的年轻朋友了解、体会到它的独特魅力。”虽然歌仔戏与芗剧在唱腔和表演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我相信通过两岸艺术家的合作磨合,把传统的精髓继承下来,跟时代接轨,寻找到更适合的表演方式,更好地适应当代的观众。

郑长铃

  邵江海是民间文化的承载体

  郑长铃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歌仔戏(芗剧)的发展过程中,邵江海的文化习得以及他对歌仔戏音乐的改良,某种意义上讲,拯救了当时处于发展瓶颈中的歌仔戏(芗剧),这就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案例。邵江海是民间文化的承载体,是活的民间文化。对于民间文化及其承载体,我们更应该动态地观察它们的存在,更应该整体地去把握其活态的生命体,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去关照邵江海及其改良调———对歌仔戏的再创造,或许会引发有识之士对今天歌仔戏(芗剧)文化的式微及其未来发展的全面、深入的思考。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要传承下去,就必须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探索与创新,结合时代内容“不断地再创造”,丰富其形式和内容,修复其文化底蕴,包括歌仔戏(芗剧)在内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才能在当下文化生态中获得社区民众的广泛认同,从而得到传承、发展和振兴。

郑玉玲

  保护传承闽台优秀传统艺术

  郑玉玲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歌仔戏(芗剧)大陆和台湾民众共同培育、共同创造的优秀剧种,是紧密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情感纽带,同时也是两岸同胞特别是闽台两地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历史见证和集中体现。邵江海先生,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也是闽南戏剧文化的创新专家;既是海峡两岸歌仔戏艺人共同敬仰的“一代宗师”,更是漳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一张“文化名片”。今后,闽南师范大学将借助闽台传统艺术促进特色办校、教学科研的有益尝试,构建一个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和邵江海研究的新平台,弘扬闽南传统艺术,让更多人了解闽南传统艺术,推动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传承闽台优秀传统艺术。

  (文/图均由记者陈晓云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