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史爱好者郑德鸿 尝试破解江东古桥之谜

25.11.2015  10:59

  原标题:漳州文史爱好者郑德鸿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

  ——尝试破解江东古桥之谜

  引子:

  江东古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原名虎渡桥,位于福建省九龙江北溪下游。据《漳州府志》载:它初为浮桥,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定七年(1214年)垒石为墩,建造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改建为石桥,总长约335米。江东石桥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桥面石梁最长约25米,宽、厚各约1.9米,重达200多吨。700多年来,几经重修,江东古桥居“三省通衢”之要冲,直至20世纪末尚在通行,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尚残存4条古石梁。

  江东古桥留下许多至今无法解开的谜: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石桥梁每根重达200多吨,如此厚重的石梁当时是如何把它们架上桥墩的?即使在机械设备先进的今天,也非易事。还有,这些石梁究竟来自何方,如何运载,更是谜中谜。

  漳州文史爱好者郑德鸿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尝试破解这一大谜团。11月中旬,他提出了一整套思路和模拟方案,令人耳目一新。记者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江东古桥雄姿

  江东古桥的石梁来自何方?

  在古代,建设石桥,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坚硬的花岗岩,储量必须充足,可供多点同时开采,而且因运输问题困扰只能就近取材,从采石场开采出来的石材运到建桥处,只能通过水路运输。

  江东古桥下游为出海口,地势较平坦,没有大型石源可供开采。江东古桥东西两侧虽然有石可采,但石质较差,不可作为石梁用。九龙江北溪过东溪溪口上游数十公里沿岸基本为小丘陵,零星分布的花岗岩石质与江东古桥所用的石材明显不同,更不具备大型开采的条件。

  一次偶然机会,老郑得知,在江东古桥上游约4公里处的北溪支流东溪畔,有多处疑似古代采石场遗址,而且发现还留有两条建桥用的石料,他敏锐地感到此信息的重要,或许成为破解江东古桥之谜的钥匙。

  通过深入细致的现场考察,老郑发现,江东古桥上游北溪支流东溪两岸均为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延绵数公里,采集的岩石样本与江东古桥所用的石料比对,石质均为“鸡屎石”。

  而且,在东溪溪口处上溯6公里河岸,还发现了疑似古代采石场约20处遗址,其中较大型的采石场都在近溪口。通过查阅相关史料,老郑也发现,在江东古桥下游未建北溪引水入厦工程的拦水坝闸之前,潮汐影响至东溪,潮汐落差有2米多,丰水期落差超过3米,潮汐甚至影响到长泰县境内的后港。老郑认为,这一点最为关键,潮汐巨大的水位落差为装卸大型石材及把石梁架上桥墩提供了可能。

  江东古桥的石梁如何采运?

  在江东古桥上游东溪一带采访时,老郑听到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江东古桥建造时,运送石梁的方法不是传统的“船载石”,而是独特的“石载船”。

  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表述,但老郑通过分析计算,认为这是古人高超智慧的体现。大型石梁从山上开采出来运到溪边后,在潮水上涨前,把船绑在石梁上方,待水涨船高后,实现石梁运送。老郑做了一番分析,花岗岩比重为2.6~2.75,水的浮力为1,当石梁沉进水里时,受水的浮力影响石梁变轻,运送的船仅需承受比重为1.6~1.75的质量,约等于60%重量,不用大船,便可在较为狭窄的东溪上行驶。

  老郑又发现,东溪宽约60米,受水流影响,船只稳定性差,不利于装载。如果在采石场临溪处拓宽,挖出码头,水流就会变缓,便于船只掉头及运输操作。

  为此,老郑专门查阅了所在地的卫星地图,从地图可以看出,采石场临溪处均有一段比相连山体低很多的平地,极有可能就是当时为开采运载石梁而开辟的码头。因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700多年后,这些码头已不复存在,变成一块块平地。这一点,从这一带平地的土壤分析就可证明。这一带平地周围的山体地质为土夹石,但这些平地的地质却有明显不同,靠上游的以卵石为主,数十米后为粗砂粒,最下端为沙泥。

  而且,周边的山体地质及坡度也不具备开垦成农田的条件,但在东溪河岸上,却有相当数量的缓坡农田与鱼塘,并且与相连的山体形成截面齐整的落差,低的三五米,高的达十多米。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鱼塘原先也是农田,近些才改挖为鱼塘。要知道,这里的山体土壤为土夹石,如果挖鱼塘必然会挖出石头,但人们却只是挖出泥土,沉积相显著。老郑认为,江东古桥建成后,这些采石场被遗弃,上游河水、雨水冲刷带来的泥土淤积,经过700多年时间堆积而形成缓坡、平地,再被人垦为农田、挖成鱼塘的。

  ①在采石场临溪处建一座凹形码头,通过“石载船”方式,把石梁搁置在凹形码头两端的平台上。

  ②三条船驶进凹形码头,待潮水上涨、水涨船高后,将石梁托起。

  ③三条船并进,顺北溪而下,把石梁运载到江东桥址的上游处。

  ④潮水高位时,三条船并驾齐驱,直接将石梁平稳地托上桥墩,再将船开走。

  厚重的石梁如何架上桥墩?

  造桥的石梁有了,利用潮汐作用,通过“石载船”能运送石梁。可是重达200多吨的石梁是如何装载并架上桥墩的?老郑解释说,运用水的浮力及潮汐作用,就可找到解决的方法。为此,他做了一套模型,并模拟演示了石梁装载并架上桥墩的全过程:

  第一步,在采石场临溪处建一座凹形码头,通过“石载船”方式,把各处采得的石梁移动并搁置在凹形码头两端的平台上;

  第二步,将三条船驶进凹形码头中,待潮水上涨、水涨船高后,同时将石梁托起;

  第三步,三条船并进,顺北溪而下,把石梁运载到江东桥址的上游处;

  第四步,江东桥桥址附近,因更接近出海口,潮涨水位更高,三条船并驾齐驱,直接将石梁平稳地托上桥墩,再将船开走。

  择机如此轮番运作,一条条巨型石梁便可有条不紊地安放在桥墩上。

  结语:虽然从调查分析的结果可以基本得出江东古桥采石场的具体位置及运载、架设石梁的方法,但老郑认为,离完全破解这几百年来困扰着无数人的世界之谜,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去一个个解开,诸如石质的最终分析比对、采石场遗址勘探、江东桥所处的北溪在历史上的变化、700多年来水文地质的变化等等,这些涉及到天文、地理、水文、地质、物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知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