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绍珍:难忘三年援非岁月 医疗救援无国界
邱绍珍和当地的医护工作人员 (资料图片)
结束为期三年的援非生涯,桂花飘香时节,邱绍珍回到了自己原先的工作岗位——邵武市立医院神经外科。
邱绍珍是第13批中国(福建)援博茨瓦纳医疗队的成员之一。2012年3月4日,她和队员们抵达博茨瓦纳。在弗朗西斯敦仰加圭医院(Francistown Nyangabgwe Hospital)重症医学科,邱绍珍仍然从事她干了15年的“老本行”——护理工作。三年援非成了她人生中一段难忘而又自豪的岁月。
勇闯语言关、体力关
尽管在赴博茨瓦纳之前,邱绍珍和其他队员们一块儿在福州集中进行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半军事化训练,除了强化组织纪律教育和非洲国家的基本社交礼仪之外,重要的一项就是英语培训,但到了博茨瓦纳后,邱绍珍仍然玩命般“啃”英语。因为,与国内不同,在非洲医院,“打针”这种工作完全由医生包办,护理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病情观察和做好医生与病人之间“沟通桥”,不懂语言很难做好工作。为此,邱绍珍白天只要一有空闲就看英语书、学习语法,晚上,她常常背单词、作听力训练直到深夜。
除了语言关,让她头疼的还有极其漫长的夜班。她笑着跟笔者说,“国内夜班通常就分成上下夜来安排,博茨瓦纳不一样,夜班就是夜班,13个小时上下来,十分辛苦。当地医护人员体质好,夜班上下来压根不是问题,我们亚洲人这点就差多啦。”又要上长夜班,又要学习语言,邱绍珍还是凭着当初报名援非的勇气和热情,“硬撑”了下来,这一撑就是三年。
“亏欠父母太多了”
邱绍珍是家里的老么,母亲患有尿毒症需长期血透,一直都是由她照顾。此次援非在她心里也是一场拉锯战,在与父母沟通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之后,她投入到援非的医疗队伍中。然而,在到博茨瓦纳的第二年,邱绍珍的妈妈就因为尿毒症病危住进了医院。“那时候真是心急火燎。”回想起当时得到消息时,邱绍珍仍心有余悸,“不可能随时回国,要向组织打报告,要办理层层手续,我们又相隔万里,一想到年老的妈妈,心情真是很复杂。”
邱绍珍说,自1997年中专护理毕业之后,她就一直在邵武市立医院的护理岗位上工作,从没有遇到这样让她觉得两难的情况。“好在爸爸用心照顾,陪着妈妈一次次的去做血液透析,才让妈妈坚持了下来,而妈妈在状况最不佳的时候依然在精神上支持着我。”说起家人,邱绍珍满脸愧疚,“这三年亏欠父母太多了。”
虽然一年有一次的回国探亲假,但这也没法解决邱绍珍对家人的思念,为了能够更多地“见到”他们的样子、“听到”他们的声音,邱绍珍请朋友和好姐妹帮忙,教会了爸妈使用电脑,以解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也促使了她不断地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去。
难忘那方土、那方人
博茨瓦纳污染少,蓝天清澈、白云朵朵。“身体很舒服,整个人都特别清爽。”说起博茨瓦纳的自然环境,邱绍珍脸上浮现了轻松的笑意,“当然生活条件跟国内没法比,因为缺水不好灌溉,青菜特别贵口感也差,吃来吃去就是包菜、黄瓜、南瓜、洋葱这几种。”由于青菜少,她们只好自己动手种菜。说到这,邱绍珍自我调侃道:“我们现在个个都是种菜好手哦。没办法,黄瓜特别贵,一根折算成人民币是11.95元。”
非洲治安相对较差,抢劫、入室盗窃经常发生,所以一般援非队员都会选择不出门,呆在家中。“到那儿的前三到六个月几乎都在适应环境、努力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但是,在那里我们医护人员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中国派往援助博茨瓦纳的医疗队伍已经有三十多年,许多得到救治的患者依然记得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中国医生。邱绍珍回想起非洲的朋友们,十分开心。她告诉笔者,有一个非洲人总会问Do you know Doctor Li?也许是一位姓李的医生,也许是一位姓李的护士,非洲人总是特别尊重医护人员,并且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即便是尽力救治但不幸离世,他们也认为这是上帝将亲人召唤了去,没有人会埋怨,没有人会责备。
谈起援非生活,邱绍珍的眼睛里闪烁着点点光彩,这次的援非生活让她从内向害羞逐渐转变为爱说爱笑。她说:“如果有机会,我依然愿意投身到无国界的医疗救援之路。”☉张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