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盛玖:牵着黄牛奔小康 有牛劲还需外力帮

13.11.2015  13:21

  田园是三色板:冬灰、春绿、秋黄。当灰色轮回时,又是初冬了。冬阳刚爬上山岗,邱盛玖就手持一支竹枝,来到两栋木屋前,只见他逐一开锁推开大门,门里便走出两路牛队,循着主人的吆喝声顺着门前小路向村后山田垅走去,然后散落于狭长的灰色田垅中吃草。邱盛玖说:“看着那些牛,就想起祖祖辈辈放牛、用牛的情景,同时也做着养牛过小康日子的梦。”

  今年41岁的邱盛玖,是光泽县寨里镇山坊村南源排自然村人,提起“致富奔小康”,他说“我太想了!”可在南源排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就凭几亩田、几十亩山,加上家里本来就穷透了底,妈妈生几年病,留下一屁股债和两个孩子走了。自己才读完小学,一没知识,二没技术,“做梦都想富,可是没门路”,所以18岁那年,他外出打工了。这里半年那里一年,微薄的工资除了吃住就只剩下回家的路费,“没技术,在哪都是拿低工钱,还不如回家实实在在自己创个业。”邱盛玖说,“从小就是个放牛娃,见了牛就格外亲,21岁那年就回家养牛了。”

  听说过“养一头牛奔小康”的故事吗?邱盛玖就是靠两头耕地的母牛起家的。南源排全是山垅田,田块小,路况差,机械用不上,田里耕作靠牛拉犁拉耙,所以全村40多户,每户都养有几头牛。邱盛玖家也有一头母牛。“那时还没想到养牛致富,就和年迈的父亲种1.5亩的承包田,农闲打些零工过苦日子。”邱盛玖说,“真正把牛当作致富项目来做,还是2007年。”

  种田效益比较低,地处偏僻的南源排也抵不住“人往钱处走”,青壮年纷纷外出赚钱,不少家庭人走门关,历来被看成“当家宝贝”的牛也变卖了。“看着一垅垅田荒着,一座座牛栏空着,心里就难受。”邱盛玖说,“加上牛价一年年往上涨,见自家牛已经繁殖到七八头了,心里才决定利用冬闲田、竹山放牛,既可脱贫致富奔小康,又可留下农耕记忆。就这样,别人都去外面赚钱,我却留在了家乡办家庭牛场。”

  从“养牛耕田”到“养牛赚钱”,虽然说都是养牛,但却有一道道坎在前面拦着。一是养牛要上规模,人就得成行家。邱盛玖说:“一般的防病、治病,有祖传秘方还买了很多书,可以对付。那年从外地买了一头种牛,带来了口蹄疫,十几头牛差点全军覆没,幸亏请来了专业兽医才转危为安。所以,搞养殖光凭老经验不够,还得不断学习,向书本学、向网上学、向专家学。”二是要做大就要大投入。农村人民间借贷借不起,银行借贷无抵押物,只好悠着性子慢慢滚,以牛养牛。邱盛玖说:“从2007年起,每年卖七八头牛,都有三四万元,就这样卖牛养牛,滚到现在,先后共卖了56头牛,还存栏56头牛,按1头牛平均6000元算,可值33万多元。”

  如今的邱盛玖,虽说是初尝养牛的成功甜头,但他说:“就是想做大太难。”他有很实际的想法:一是想抱团发展。现在偏僻的山垅田由于耕作难,灌溉靠下雨,旱涝无保障,都抛荒了,如果能用“我送你母牛,产仔按比例分成”办法,很多在家的留守老人就可以养牛赚不少的钱;二是想成立一个养牛专业合作社,给快要绝种的本地黄牛打一个品牌,把冬闲田和荒田都利用起来,把农耕文化的本地黄牛保护起来,让更多人立足当地发牛财。邱盛玖说:“牛好,山水好,就是想法要实现,太难了!”

  ☉邱盛林 雷兴欢

  采访感言

  有牛劲还需外力帮

  采访邱盛玖养牛,有两个场景最令人难忘:一是一垅又一垅昔日的稻田变成了草茫茫的荒田;二是原来耕作于此的牛变成了啃食于此的消费者。

  眼前闪出“风吹草低见牛羊”诗情画意的瞬间之后,心中又生苍凉与忧伤。但人类不能总靠留恋度日,还得顺着时势另谋再起。

  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将冬闲田和荒田变成牧场,把耕牛变为生财之物,既为闲田、荒田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致富门路,也为留住乡愁找到了载体。

  但“牛劲”虽好,还需外力帮助。比如:抱团发展如何实现?品牌怎么打?做大难题怎么解?作为只懂得看牛的邱盛玖来说都有诸多难处,需要相关部门和镇、村两级帮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