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金坤代表: 一个人大代表的传承梦
纸边微黄,中间晶莹洁白,有着竹丝的清晰纹理,摸上去,触感细腻,犹如软玉般温润……很难想象,呈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张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陈年旧纸。
这张产自清代嘉庆年间的宣纸,是福建连城县百年纸作坊“美玉堂”第十一代传人、连城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邓金坤的传家宝。邓金坤告诉笔者,这一传家宝名叫“连史纸”,是连城宣纸的珍品。40多岁的他,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宣纸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也是“连史纸”的执着守望者。
在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郊外,沿着曲折的石板路缓步不久,美玉堂就在一处逼仄的角落里。随着一声“嘎”的推门声,古朴的木门打开,堆积的竹丝、纸浆池、纸帘、纸板架等造纸工具映入眼帘,几位老师傅正忙着捞纸、焙纸、验纸…… “自从连史纸诞生后,不少贵重书籍、契文、档案、史料等多用连史纸制作,就连朝廷奏本纸、科举考试用纸、官府榜文用纸,都采用连史纸。”邓金坤说,数百年间,连城宣纸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名噪一时。
据邓金坤介绍,古时连城宣纸是全国五大宣纸之一,明嘉靖年间,连城人开始用竹料造纸,其中的连史纸,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时,连城县遍布造纸厂,清末鼎盛时期,姑田镇当地有480个纸槽,上万人从事造纸行业。如今昔日风光不再,坚守连史纸的仅剩下“美玉堂”。
工厂里,60多岁的蒋师傅正忙着焙纸。只见他从潮湿的纸叠上剥下一张纸,然后用松毛刷刷在纸焙壁上。“一定要小心,劲道一大,薄如膜的湿纸就被撕破。”蒋师傅很早就学做纸,一做就是大半辈子。纸厂里的师傅大都如此。老蒋说,看起来挺容易的活儿,需要的却是造纸师傅一生的造诣。“有3年才学到皮毛的,有几十年还摸不到精髓的。” 前几年“美玉堂”也有意培养年轻人,但是手工制纸这个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坚持,“培养一个真正可以独立捞纸的工匠需要至少十年时间。”
连史纸复杂的制作工艺成就了它的“百年不变色,千年不变黄”,却也成为其发展的掣肘。“老师傅年纪大了,没有接班人可以替上。年轻人不愿意学这样的工艺,认为学得慢,赚钱少。”邓金坤苦笑。时至今日,姑田镇老艺人只剩下美玉堂的二十多人。“最大的已经七八十多岁了,最年轻的也已经四十多岁了”。
坚守是一次孤独的跋涉,也有不少欣慰的收获。随着“美玉堂”名气打开,不断有图书馆寻上门来,美玉堂连史纸也成功地在古籍修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全国目前有上百个图书馆知道美玉堂。” 获得肯定的邓金坤信心大增,决心将连城宣纸的传承进行到底。2012年,“美玉堂”与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的杭州西泠印社展开合作,共建连史纸产业合作基地,这是西泠印社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产业合作基地。
邓金坤说,2012年当上人大代表后,自己总是在想方设法抓住一切的机会,呼吁更多人士的关注连史纸。2012年召开的人大会上,邓金坤会同本镇的五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大力抢救和保护连史纸的建议》;2013年他又通过市人大代表向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发展连城连史纸的建议》;2014年3月他委托省人大代表提出了《尽快将连史纸申报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建议》。
邓金坤的的建议得到了省、市、县政府及各级文体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结合四堡雕版印刷,在四堡乡建立了连史纸展示中心和手工制作体验坊;支持姑田连史纸厂保留传统生产工艺,支持连史纸传承人培养体系建设;继续争取组织申报“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对于传承的路,邓金坤坦言,手工制作宣纸确实不如别的行业赚钱快,但自己对连史纸有了依恋,“舍不得这么好的纸从自己手上消失不见了。”他高兴地说:“我的梦想是,传承好连城宣纸制作工艺,做强‘连史纸’,让‘美玉堂’传承下去。 ”
他在坚持着这一梦想,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构筑着这一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