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炒作状元要有严厉问责

21.06.2014  18:02

  高招录取工作已陆续展开。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致信媒体人,呼吁理性报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张志勇说,每年此时,一些媒体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热衷于比较各高中学校升学率,无形中给地方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校长、老师施加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氛围也由此更加扭曲,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甚嚣尘上(6月20日《新快报》)。

  炒作高考状元,说起来都是理念偏差。教育部隔三差五都要敲一敲禁令,地方考试院也会把分数捂得很严实。不过,一旦到了发榜的时日,各省状元的名号及头像还是会一个都不少地如约而至。这些年,年年都在为状元热降温,但这如减负的传说一样,基本还是各不相干,你降你的,它热它的。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媒体不要炒状元,其情恳切、言辞优美,譬如还教育一个安静的校园、给教育局长和校长安静办学的空间,也给孩子们留下安静学习、健康成长的空间——这些话,语重心长,但问题是,别的不说,炒状元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有状元信息可炒作,那么,要不是教育部门有意无意配合,媒体如何能窥见高考成绩中的名次真相?问得再直接一点,教育部门给出了状元信息又不让炒作,是何逻辑?源头上不防火,只怨终端救火不力,这是什么道理?

  炒作状元固然弊端不少,但有几个事实不得不提:一者,2004年起,教育部就明确叫停炒作高考状元,要求不得对高考升学率及高分考生进行宣传,违反规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将被严肃处理。只是,十年倏忽而过,年年状元年年炒,有哪个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因泄露高考信息而被严肃处理?

  二者,校长老师们的压力,恐怕未必来自炒状元,而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依托高考成绩而练就的指挥棒与政绩观。所谓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不是炒状元形成的,恰恰是错位的教育主旨与教学评估体系使然。

  谁才是炒状元这道菜的主厨?这个问题也许很难找到具体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媒体的顺水推舟,显然不是罪魁祸首,不过是投其所好罢了。

【责任编辑:陈颖】【值班编辑:徐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