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活动亮相"遗产日" "非遗"专著已出版15800种

15.06.2014  14:58

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成果展”,昨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展览列数了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出版物奖项的非遗出版物104种,以及自2008年以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与非遗保护相关的出版项目131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研究成果成绩斐然。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已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著15800余种。

为纪念“遗产日”,国家图书馆今年推出非遗保护系列“讲座月”,将组织11场相关学术演讲。作为第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昆曲讲座于昨日首登讲堂。(记者 廖翊)

相关新闻

首图展示线装书制作

(记者罗皓菱)昨天是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市文化局主办,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市图书馆协会承办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展”在首图展出,活动现场有亲手制作线装书的活动。

从介绍古籍之美、古籍之用,到讲述古籍普查、保存修复,再到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展览为广大市民详细介绍了古籍保护计划的发展历程,为市民进一步了解古籍保护工作奠定基础。现场的线装书制作,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古籍工作人员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一本本线装书,如同变魔术一般带领市民“穿越”古代,让市民近距离体验了一次古书制作的乐趣。当日下午的“天禄琳琅——乾隆皇帝的藏书”主题讲座,则是历史迷们的一场文化盛宴。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古籍版本专家刘蔷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现场200余名市民介绍了“天禄琳琅”特藏的建立以及清宫藏书的源流。

故宫志愿者

让文物“”起来

(记者王岩)在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故宫博物院举办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让收藏在皇宫里的文物“”起来。据悉,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日当天,30名故宫志愿者在故宫钟表馆、珍宝馆开展宣传与义务咨询活动。志愿者统一穿着“故宫志愿者”马甲,为观众介绍文化遗产有关知识,介绍宫殿用途,详解文物知识,并发放故宫导览图,引导观众参观。志愿者们向观众传达“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中国”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的理念。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呼吁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事业中来。此外,“同乐书法班”的学员们到书画馆参观学习;“故宫文化”志愿宣讲团走进北京市学院路街道展春园社区,奉上“盛世辉煌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宫钟表馆”和“皇家园林”两场精彩宣讲。

两台“非遗”大戏同时在古戏楼上演

颐和园奏皮黄

恭王府传“川昆

(记者郭佳)昨天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两台“非遗”大戏同时在古戏楼上演——北京京剧院的清代宫廷连台本戏《昭代箫韶》的修就复原版在颐和园德和园戏楼奏响皮黄;而连续四年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的“非遗”演出季,则传出了鲜为人知的“川昆”之音。

此次上演的《昭代箫韶》是从121本的清宫乱弹秘本中精选辑成的,完全尊重历史文献,未加一字删改修饰。观众从一开场便感受了京剧在历史上的原貌:“守旧”式幕帐堂皇贵气,简约的五人乐队高坐舞台后区的半空中,摆台、撤台、扫台仪式后,一位身着宫服的男子开始介绍剧情,女性角色皆白脸配红唇一点以及没有刘海修饰的妆面,完全是一种复归。

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联手在恭王府百年大戏楼推出的“恭王府非遗周”,已经以我国首批世界级非遗昆曲和古琴为主角推出了四年,成为了一年一度的演出品牌。今年的四场演出,古琴专场特邀请了在琴界颇具影响力的姚公白、龚一、李祥霆等国家级“非遗”传人和古琴名家,演绎了《流水》、《广陵散》等古风名曲。而昆曲专场则有别以往,并未邀请知名昆曲院团,而是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以及重庆市川剧院,共同演绎在巴蜀地区至少已经传承了四百年,平日观众却难得一见的昆曲艺术地域流派——“川昆”。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