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亨云:雕刻全才写传奇

06.08.2016  12:38
  • 林亨云与儿女两代寿山石艺人。

      福州晚报8月6日讯(记者 刘磊/文 张旭阳/摄)“小时候每次到庙里祭祀,我都会学者用泥巴捏菩萨,后来用面团捏。”这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亨云从事雕刻的开端。今日,记者来到晋安区后浦村,感受他的独特艺术人生。

       13岁开始学习木雕

      林亨云1930年出生于后浦,13岁起追随舅父陈发坦学习木雕,19岁时自学雕熊之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参加“象园木雕生产合作社”,雕熊之技得到大幅提升。29岁至43岁期间,他先后四次被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即现在的福州大学美术学院)请去教授雕刻课程。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美术资料和雕塑作品,开阔了眼界,还与周荷生等雕塑名家接触。教学相长的经历使他对构图比例、色调色彩等西方美术知识有了广泛的认识与了解,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好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供职单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解散,面临重回木雕厂的林亨云却迷上了色彩更丰富的寿山石雕,并出人意料地选择到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任职。这个选择造就了雕刻界的一个传奇:在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他尝试牙雕、玉雕、角雕、石雕等各种材质的雕刻,并创作了人物、动物、仙佛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雕刻全才。

      林亨云对石头越来越痴迷,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石头共度,他曾说自己“心在石头里”。他会几天几夜将自己沉浸在石的世界里,一旦灵感来袭,便喜不自禁,立刻将其最主要的部位雕刻出来……

  • 林亨云的作品《海底世界

       鱼与熊掌兼得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林亨云却以擅刻“海底世界”和“寒冬一霸”两个题材而闻名于雕刻界,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的传奇。

      林亨云告诉记者,创作“海底世界”缘于1981年到美国夏威夷学习考察。当时,他在参观美国海洋动物园时看见形形色色的浅海、深海鱼类,大受启发,用非常有限的零花钱买了一大堆关于海洋鱼种的资料。回到福州后,他每天认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林亨云用高山石创作的《海底世界》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林亨云雕刻的北极熊能把粗短而浓密的熊毛表现出来,每一个看过的人都忍不住要用手轻轻抚摸那生动鲜活的白色熊毛。原来,他除了观看各种关于熊的电视节目外,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往动物园跑,近距离观察熊的生活习性。

      “我能尽力表现的也只是有限的事物,但在这有限的事物中,我想让人看到更多的东西。”林亨云说。

       一门三杰“半壁”雕坛

      福州寿山石雕界流传着这样一首诗:“一门出传奇,三师石界恃。徒众门罗立,榕城谁比之。”这里提到的“三师”就是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林飞以及中国玉石雕大师林东父子三人。林亨云带出了两个国家级雕刻大师儿子。

      除了培养优秀的子女外,林亨云对整个行业的传承也有着突出贡献。寿山石雕界共有1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潘泗生、黄丽娟出自林飞门下,加上林亨云、林飞,这一脉就占据了寿山石雕国家级大师人数的近三分之一。敢闯敢拼的福清人占据寿山石行业经营的半壁江山,而带路“祖师爷”郑则金就出自林亨云,其余从事寿山石雕及相关行业的福清人也基本直接或间接师承林亨云。吃苦耐劳的罗源人如今在寿山石雕界影响很大,尤其是中青年雕刻骨干的数量和质量更是占据了寿山石雕界的几乎半壁江山,而最早的罗源石雕厂技术指导就是林飞,从事寿山石雕及相关行业的罗源人也基本直接或间接师承于林飞。

      87岁的林亨云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回忆往事时往往难以确切记清,但一旦拿起雕刻工具,却立马精神焕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