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遏制青少年暴力,要重视“价值观”培育

27.05.2014  20:21

  ■ 社论

  经历这么多年的学校教育,一些学生依然恃强凌弱,毫无同情心,没有对生命起码的敬畏,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反思。

  昨日,北京市委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平安北京”建设,重点整治危害首都公共秩序和市民安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追溯和追究制度;“全面落实北京市普法规划,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该文件多处提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

  与此同时,这两天,“3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网络视频引起社会关注,其中暴露出青少年暴力的问题,让人忧心。此一社会问题,也凸显出价值观教育的紧迫与必要。

  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屡屡出现,暴露出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少年被殴曝光后,许多人纷纷吐槽自己学生时代所遭遇的欺凌经历。毫无疑问,青少年暴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很多地方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青少年暴力问题的现状,缺乏全面的摸底调查,从学校到警方,也没能建立起有效的青少年暴力防范和干预机制。

  从少年被殴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的头脑中毫无法律意识,视人命如草芥。而作为被害少年,在遭受严重伤害后,竟然瞒着家人,没有依法报案求助,导致打人者一度逍遥法外。

  价值观教育其实并不抽象,在一个青少年暴力事件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少年还是社会,法治观念的淡漠,以及相应治理机制的缺失。践行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将青少年暴力当作突出治安问题来抓,强化警方、学校在这方面的治理责任,强化学校和老师的法治教育责任。

  而细观少年被殴一案,打人者都是未成年的学生,经历这么多年的学校教育,这些学生依然恃强凌弱,毫无同情心,没有对生命起码的敬畏,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反思。现在的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书本知识,心灵却是一片荒漠。这同样需要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遏制青少年暴力,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优秀的教师,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能给孩子以健康的人格熏陶。一个认真的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工作,敏感地把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并可通过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实并不抽象,离我们的生活也不遥远,在一个少年被殴事件当中,其实就可以看到当下学校和社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践行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生硬的说教,而是需要从家长到教师,需要方方面面切实负起责任,更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情。从每一件市民关心的事做起,青少年暴力事件能否被有效遏制,也是检验贯彻核心价值观的一块试金石。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