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造福工程”让刘树发夫妇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

05.09.2015  13:21

  9月1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是素有长汀县“西比利亚”之称的红山乡传统墟日。来自江西会昌、瑞金,邻县武平及该县四都、濯田的赶墟群众熙熙攘攘,而去年冬天刚开张的杨聪连的小吃店,更是门庭若市,饺子、扁食、子、粉干,顾客们满意极了。杨聪连说:“一个墟天,收入1000来块,好在造福工程,让我安居乐业。”

  今年38岁的杨聪连,原来与丈夫刘树发住在离集镇20里外的山阳村,全家5口人,夫妇俩育有一双女儿,还有一位80岁年迈体弱的老母亲,仅靠夫妇俩种植水稻为生,令他们苦恼的是,一家在山阳没房子居住。七八年前,刘树发走出大山,来到北京创业,如今已是一家不锈钢厂的管理人员,月薪四五千元。为了让孩子们上集镇读书,杨聪连带着孩子到集镇租房子。杨聪连说,真的很苦,房租一年要两三千元呢。

  2012年,红山乡实施“造福工程”开展精准扶贫,在分析刘树发一家的家庭状况后,认为刘树发一家符合造福工程的惠民政策,积极鼓励刘树发夫妇搬出大山,到集镇建新房。

  杨聪连大方、实在,她指着新房,高兴地说,这座占地70平方米的四层楼房,花了35万元,去年建成,政府不但补助了造福工程资金1.5万元,帮助解决地块,连门前的水泥路硬化、外墙的瓷砖装修,都由政府出资建设。要不是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么快就能住上新房,说到这儿,杨聪连满脸幸福的笑容。

  安居才能乐业。杨聪连看到红山虽然地处偏远,但逢赶墟天,赶墟的人流量大,但全集镇没有一家小吃店,她的父亲原来在红山集镇开饭店,包食堂,她也学到了一手包饺子、清汤面、清汤粉、扁食、子的手艺。去年冬天,她就利用自己临街的一楼摆了3张桌,门外支起了灶具,每逢墟天就开店营业卖小吃。杨聪连说,集镇没一家小吃店,我主要是方便大家。她煮的小吃量足,味好,很受大家欢迎。

  如今,刘树发一家新房有了,两个女孩就近入学,老人看病就近方便。杨聪连说:“虽然盖房还欠10余万元的债,但老刘一个月4000元还债,我开小吃店解决全家人生活,对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