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新村的社区治理探索
柘荣县东源乡东源村,建有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范点,自2005年1月开始,来自全县9个乡镇、36个建制村、52个自然村,不适宜居住偏僻山村、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和灾后重建的448户2453人先后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到东源乡东源村的岚下洋,在这里建起造福工程新村,逐步解决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山村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实际生活困难,也使山村群众搬迁后远离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就是这项每年被党委、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造福工程,因“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德政工程”。实施造福工程新村建设,在解决了居不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让造福工程集中安置新村变身农村社区,柘荣县东源乡福源农村社区进行了有益探索。
搬出大山,安居却难乐业
“搬到这里后,房子宽敞明亮,出行又这么方便,一家人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举家搬入东源乡造福工程新村的66岁老农张忠详,从小在东源乡兰中村郑家仔自然村居住了大半辈子。他说,过去一听到台风暴雨来临就担心,一家人就得马上转移到避灾点居住。
在距离县城只有3公里的东源乡造福工程新村,集中安置了从大山中搬出来的汉族、畲族及黎族、高山族、苗族5个民族群众。“以前在山里,我们村有五大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婚嫁难。现在,新村离城区这么近,我们也算得上是半个城里人了,‘五难’逐渐变成‘五易’了!”张忠详的儿子张诗文说。
造福工程新村占地面积86亩的, 8米多宽的大道贯穿于整个新村,沿途一幢幢居民住宅鳞次栉比,水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和视频监控等设施一应俱全。
“前些年,因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台风天都要被转移。多亏政府实施造福工程,让我住上了新房子。”东源乡上泥村困难户赵作发说,现在好起来了,农忙时夫妻俩就种些太子参、茶叶,农闲时自己到企业工地当建筑工,妻子到剪刀厂打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四五万元。
“人住进来了,居住安全的问题解决了,而人口集聚给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东源乡党委书记吴周介说,主要表现在,矛盾纠纷多、卫生习惯差、小病就医难、幼儿上学难、户籍落户难、家庭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