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抗击埃博拉前线的中国“玫瑰”

14.11.2014  00:17

新华网弗里敦11月13日电(记者林晓蔚 孙捷 黄显斌)在紧张、危险的塞拉利昂抗埃博拉疫情一线,她们沉着的表情令病人感到安心。她们用女性的温柔关心患者,用医者的坚韧与死神争夺生命……工作在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的11名中国援塞医疗队女队员,犹如11朵铿锵玫瑰,绽放在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

以“小汤山速度”与时间赛跑

这11名女队员隶属于首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分别担负着病患护理、防控和翻译工作。

首日即是首战开始,”医疗队护士长吴丹回忆道。当地时间9月17日抵塞后,女队员随即变身“女汉子”,和男队员一起奋战三昼夜,手抬肩扛,对随货机运抵的近50吨医疗和后勤物资设备进行了卸载和入库。

物资刚刚归整,队员们又立即投入到对中塞友好医院进行结构性改造等三场“攻坚战”中。仅一周后,这所综合性医院顺利改建成可收治烈性传染病的专科医院,队员们在西非又一次展现了“小汤山速度”。

在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中,队员们身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不厌其烦地重复标准动作,对塞方工作人员进行防护培训,最终比原定时间提前5天完成对全部87名塞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另外,经过通宵达旦工作,《穿脱防护用品流程》《患者管理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也顺利“出炉”。

没有硝烟但随时可能倒下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抗击埃博拉的战场上,接触病人最频繁、工作最琐碎、感染风险最高的就是护士。

10月1日,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正式开诊,当天收治入院7名埃博拉疑似病人,医疗组护士孙娟、刘丽英第一批进入一线,防控组的王新华、秦玉玲也随同进入一线负责消毒保障。这4名队员都曾执行过抗击“非典”、防控“甲流”、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为病人戴口罩、测体温、安排床位、发放药品、消毒救护车辆……从她们干净利落的动作里,看不出丝毫紧张或恐惧。

既然敢来,就容不得我们害怕,也没什么好怕的!”年轻的李因茵很坦然。

防控工作看起来没有在病房里救治患者那么危险,但同样需要奉献和牺牲精神。防控组护士长王新华告诉记者,防控组队员每天背负几十斤重的消杀器具,进入病区喷洒消毒液,清理工作人员缓冲间内的垃圾,消毒和清洗防护用品。高浓度的消毒液,即使隔着护目镜和防护面屏,也呛得她们直流眼泪。晚上返回驻地后,她们还要对驻地进行消毒、杀虫和灭蚊等。

为确保中塞医护人员“一个也不能少”,防控组的护士们每天上班时轮流为双方医护人员挨个检查,看隔离衣是否穿好、护目镜是否戴紧、口罩是否捂严、手套是否戴好、鞋套是否套紧,从不漏查一项。待检查完全合格、并再三叮嘱后才准予放行。

病房就是战场,一个没有硝烟、但随时可能有人倒下并为之献身的战场,必须严防死守,高度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秦玉玲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由于掌握了专业的防护知识,采取了科学的防护措施,执行了规范的操作流程,没有一名中塞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在工作中感染埃博拉病毒。”王新华欣慰地说。

播撒爱心奉献真情

10月的一天,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孩步履蹒跚地来到留观中心。女孩叫尤雅娜,今年9岁,因母亲有明确的接触史,并有埃博拉相关症状,被救护车转运到留观中心,她随车来照顾身体虚弱的妈妈。

不幸的是,次日早晨尤雅娜的母亲便去世了。而庆幸的是,尤雅娜的血检结果是阴性。得知这一消息,队员们都非常高兴。

可几经周折,也未能联系上女孩的父亲,尤雅娜将被院方送进孤儿院。离开留观中心前,护士吴尧带她到淋浴间进行了彻底清洁,换上了干净的新衣服,还给她送了一些食品,希望孩子能换个环境,早日走出失去妈妈的“阴霾”。

医疗队护士长吴丹感叹:“最大的挑战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与患者沟通,减轻他们心中的孤独和恐惧。”患者一旦被转运到留观中心,就基本与外界隔绝,有的拒绝服药、有的情绪低落、有的性格暴躁甚者朝医护人员发脾气。护士们的任务之一,就是细心地倾听、耐心地解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战胜病魔。

远在万里之外,女队员们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她们当中,有母亲正在住院做手术的,也有正上学的孩子因骨折住院的。但在如同战场的抗埃前线,她们对父母、爱人和儿女所能做的,仅仅是电话里一声简短的问候。

11名女队员在塞拉利昂奋战的这50多个日夜,将是她们人生中永远难忘、也引以为豪的一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