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戏下乡,精神食粮也要有滋味

27.01.2015  12:24

  岁末年初,送戏下乡活动在各地红火展开。送什么?谁来送?怎么送?群众有何期盼?百姓是啥感受?各地怎样创新?1月21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广济乡丛林村也热闹非凡,200多名村民享受了一场“贴心”的文艺演出。村民张华碧说:“自己点的节目,看起来特别有意思。”(1月25日《人民日报》)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追求也在逐年提高,按照以前的思维送戏下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就拿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来说吧,收视率也是在逐年下降。如何提高送戏下乡的质量,提高观赏性、可看性,就成了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再像过去那样,三五个宣传队员到一个地方往群众中一坐就可以开一场晚会的时代已经结束。每年老生常谈的教育类节目和说理性节目,群众也看腻了,怎么样结合基层群众实际,演出一场让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够起到教育意义的节目,成为各级文化部门头疼的问题。

  那么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让群众接受我们送戏下乡的这些节目呢?笔者认为,要编排出让群众接受又不觉得腻味的节目,需要做到三多三少。

  多贴近群众少唱些高调。群众喜欢看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节目,这类节目不但要有喜剧性,更要有教育意义,但不能直白地进行说教,而是要把需要说明的道理融入节目之中,不用去说大道理,让群众自己去想自己去分辨。这样的节目会给人以启迪,会让人反复回味其中的道理,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群众。如果一味地把道理强调,把是非曲直明摆出来,不但让人厌恶反感,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谁都知道大道理说得有理,但谁又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傻瓜来说教?

  多些互动少走过场。在有些地方的文化部门,每年也都要送戏下乡,钱没少花,但群众却并不待见他们,他们自己也觉得心里特委曲。钱花了、戏送了,但群众并不领情,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与群众进行的充分互动。每次送戏下乡,有哪些节目,群众爱不爱看,没人管,只是把送戏下乡当作任务去完成,效果如何无人问津,这样的演出又有何意义?群众希望的是什么?是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节目,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花瓶花架子。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在送戏下乡前要经过充分调研,看这些地方的群众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节目,能够根据地方特色多排练一些接近群众生活的节目,多让群众上场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少些完成任务走过场式的没有多少内涵的演出。这样群众才会卖账。

  多些精神食粮少些糟粕低俗。我们提倡多给群众送些有内涵有意义的好节目,不提倡把低俗的糟粕节目送给基层群众。我们不否认在有些地方存在着脍炙人口的地方性好节目,但由于其缺少正能量的渗透,在有些节目中出现低俗的糟粕。这就需要当地的文化部门去动脑筋,如何把这些群众喜欢却不适合在舞台上演出的节目改编出来,成为群众喜欢却又积极向上能够上舞台的好节目。在引进这些节目时,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防止那些粗制滥造而又低级庸俗的节目混入其中。那些节目虽然可以暂时博得群众一笑,但不会起到较好的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类低级庸俗的节目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须慎重。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怎么样发挥中华文化的传承力量,把更多好节目送到群众面前,使群众从中感到快乐受到启发,这才是送戏下乡的根本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任务,将送戏下乡当成走过场,只会使群众观众越来越少,最后主办方也办不下去,这不但背离了送戏下乡的初衷,更会使人民群众生出反感,最后得不偿失。(图八木 实名:陆建林)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