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东湖天竹村蝶变生态旅游村 油菜花开游人醉
天竹村田间的油菜花吸引了许多游客。
油菜花开春来俏,东湖枇杷满树梢。乌饭飘香游人醉,畲村天竹换新貌。
天竹村地处东湖镇北部山区, 是连江县19个畲族行政村之一、50个贫困村之一。借力“脱贫攻坚”,天竹村从贫困小山村变成畲族文化的 “聚宝盆”、生态旅游“精品村”、舌尖上的“仙宿”。
告别“脏乱差”
穿上“新衣裳”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天竹村,一路青竹林立、炊烟袅袅,50多栋白墙青瓦的畲族特色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天竹又名“仙宿”,因“景色如画,引仙人驻足”而得名,是一个以耕种为主的纯农业村。全村共有68户、303人,其中畲族人口287人。
“前几年的天竹还是‘穷山沟’,村民靠种水稻为生,村里到处是猪场、鸡圈、土房子,在外人眼里就是脏、乱、差。”村支书雷文平告诉记者。
如今的天竹已大变样,跻身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生态村、福州市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建设村、连江县十大最美村居,游客如织。
时下,田间的油菜花金灿灿,山上的“东湖早”枇杷黄澄澄,远处鸡犬相闻,近处乌饭飘香,河里的鸭子、岸上的鹅、水边的桃花、墙上的图腾,都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这里是畲族文化的“聚宝盆”——畲族民俗博物馆、畲风楼、畲族文化走廊等备受游客青睐。
这里还是舌尖上的“仙宿”——枇杷、竹笋、蘑菇、乌饭、黄年糕、清明粿、地瓜包、桂花酒等畲家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政府“开药方”
飞出“金凤凰”
天竹村的大变样,与政府的大力扶贫和村民的自力更生密不可分。
“天竹村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村集体曾经‘零收入’,2015年被列为福州市第五轮扶贫开发重点村。”雷文平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天竹村脱贫,政府因地制宜开出了两张“药方”——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畲村旅游。
“东湖早”枇杷多肉、汁甜、早熟,天竹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政府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天竹村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扩大种植规模,从原有的180亩增至280亩;二是在幸福家园建设中给予部分资金补助;三是通过旅游采摘,解决枇杷的销路问题;四是完善配套,专门修建了一条5公里长的山路。
目前,天竹村共种植“东湖早”枇杷280亩、水蜜桃50亩、有机蔬菜50亩、油菜花70亩,还建设了一座葡萄观赏采摘园。
“今年的销路不愁,既有人来收购,也有游客前来采摘。收成好的时候,一亩的收入可达1万元。”雷文平告诉记者,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还可以从事有机蔬菜种植,月工资达3000多元。
据介绍,天竹村被列入第四批市派干部驻点帮扶村,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引进了农业公司、创意策划公司,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
天竹村先后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中央、省、市扶持资金近600万元,县级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村民自筹约180万元),推进19项乡村建设项目。
“天竹村作为畲族村寨,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市委统战部联络处处长、天竹村第一书记何枫林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天竹村与闽江学院签订了合同,请来旅游和园林绿化专家“把脉”,量身打造“春夏秋冬季季有美景,房前屋后处处有风光”的畲族乡村景观,推进民俗客栈景观、农田体验园、露营基地、登山道等一批新项目建设。
“现在周末的组团游客达300人,自驾游客达200人,今年‘三月三’的游客有四五千人。”雷文平告诉记者,搭上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快车”后,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约1.2万元,今年村集体的收入有望达20万元,确保年底摘掉“贫困帽”。
天竹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批村民先富起来。村民雷昌盛在村里开起了饭馆,主营畲家特色菜肴,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成为致富带头人。六七名村民在雷昌盛的饭馆上班,月工资四五千元。“在饭馆上班离家近,比在连江县城或福州城区打工好多了。”村民高兴地说。
脱贫“接地气”
打好“攻坚战”
“天竹村是连江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案例。”连江县农业局局长叶居信告诉记者,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连江举全县之力,因地制宜,在22个乡镇中培育“接地气”的扶贫模式。
其中,东湖镇探索“异地搬迁扶贫”,将罗山小区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畲族安置小区;丹阳镇举办“西瓜节”,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下宫乡大力发展海上鲍鱼养殖业,肖华恩等7户贫困户因此脱贫;蓼沿乡贫困户郑钦鹏利用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春风行动资金3000元等扶贫资金,从事服装加工行业,带动了周边8户低收入家庭就业;江南乡8户贫困户率先签约“家庭医生”,免费享受十项医疗服务;敖江镇发动华侨捐款50万元。
据悉,连江去年共为586户1865人摘掉了“贫困帽”,今年继续完成剩余的159户487人。(记者 雷岩平 郑瑞洋 李琼 通讯员 叶建隆/文 记者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