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退,石山刻下毕节的绿色奇迹

19.08.2014  06:16
中国绿色时报8月18日报道(记者  苑铁军  李兰丽  通讯员  章薇)  绿色在扩展。
  近年来,贵州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石漠化在后退。
  通过大力开展石漠化治理,贵州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目前,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78个石漠化重点县(市、区)全覆盖,石漠化面积以年均1.48%的速度减少。
  一进一退,贵州石漠化治理不断创造奇迹,毕节试验区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之一。
   专注治理
  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毕节也曾陷入低谷。
  26年前,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中,“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让毕节陷入“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演替中,被联合国专家定论为不宜人居区域。
  为破解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生存怪圈,1988年6月9日,毕节试验区建立,并就此进入大规模治理石漠化的重要阶段,贵州林业人在石漠化留下的贫瘠破碎的土地上开始艰难探索。
  毕节石漠化治理迎来重要时间节点。
  2008年3月,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毕节8个县(区)全部被纳入试点范围。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毕节还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文件,明确了不同时期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建设措施。
  汇聚合力,让石漠化治理获得更多的能量。
  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防林、坡改梯、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毕节治理石漠化不仅取得显著成效,还创造出“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坎树、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毕节市林业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聂祥军说,石漠化治理为毕节带来了更多的绿色。
  据统计,1988年至2013年,毕节试验区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774.6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长到44.06%;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6526平方公里下降到5767平方公里,全市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2012年10月,毕节被授予“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称号。此后,“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更是对毕节专注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肯定和褒奖。
   不断总结
  五种治理模式各具特色
  如同中医治病需“辨症论治”,治疗方法与用药多寡,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同病情,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石漠化治理同样如此。
  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毕节根据石漠化强度及程度进行了科学划分,五种治理模式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封山育林与人促修复主导型模式。
  在强度石漠化地区,毕节采取封育管护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的方法,恢复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大方县西溪河小流域通过封山育林,配合客土回填、营养袋苗造林等措施,完成营造林4950亩,森林覆盖率从8.6%提高到23.4%。
  植被恢复与特色产业主导型模式。
  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毕节通过积极实施坡改梯、人工造林等工程,积极发展特色经果林和地道中药材产业,促进生态富民。2008年,织金县在官寨乡屯上村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后,村里56户人家把昔日广种薄收的600余亩石旮旯地全都种上良种果树,如今每亩收入3000多元。
  岩溶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主导型模式。
  在人地矛盾突出、拥有较好岩溶资源的石漠化地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从2008年开始,黔西县将石漠化治理与打造“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精品线路结合起来,在景区规划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黔西县化屋基曾经是一个交通闭塞、石漠化严重、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苗族村寨。如今,化屋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超1500万元。
  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
  在草地资源较为丰富、地广人稀的地区,毕节积极引导群众种草养畜。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对原有天然草地进行全面改良,新增草场4000多亩,扶持80户养羊2000多只,还扶持村民种植核桃578亩、封山育林2200亩,全村林草覆盖率增加了30个百分点,经果林和养殖业成为全村支柱产业。
  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模式。
  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通过坡改梯等措施和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20多年来,毕节建成基本农田50多万亩,减少了径流,增加了土层,有效发挥土壤蓄水保肥能力,降低自然危害程度,加上营造生态林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开始收获
  石山区照样能收金获银
  “乱石山、巴掌土、广种薄收年年苦,种一坡、收一箩、一年不够半年粮”,这是毕节过去生存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
  2009年以来,毕节通过整合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同时加大了各级财政配套,筹集资金近10亿元,新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100多万亩,使全市特色经果林达160万亩,初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兴林富民之路。
  如今,毕节已进入治理石漠化的收获季节。
  目前,毕节年产优质水果达15.6万吨,形成核桃、苹果、石榴、樱桃等特色果品产业。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毕节林下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毕节林下种植金银花、前胡等中药材1万余亩,林药、林牧结合使治理区农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不仅解决了农民长期发展与短期收益的问题,还有效巩固了石漠化治理成果。大方县桶井村大湾组村民林下种植半夏、金银花、独活、杜仲等中药材2800亩,亩产值超过5000元,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2013年,毕节林下经济经营林地面积88.06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天麻、竹荪等林特产品已深深烙上毕节的印记。
  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让毕节用独特的喀斯特森林景观为人们提供了美妙的享受。
  依托百里杜鹃等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三丈水等省级森林公园、大海坝等县级森林公园……绿色毕节正逐步被中外游客所熟知。2013年,毕节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次,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综合收入达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