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星空令人仰慕
北斗卫星升空运行凝聚科学家心血
辽宁号航母与舰载机试航成功书写科学家出色答卷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要有人守望理想的星空,一个变化的时代总要有人坚守价值的高地,湖南卫视肩负起主流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今年分两季播出一批当代人民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展示他们坚守信念、忠于祖国、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作品主题鲜明、直击心灵,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成为湖南卫视又一“现象级”电视系列报道。
——编 者
《绝对忠诚》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首先因为“绝对忠诚”的精神呼应了时代的绝对需要——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报道是对“爱国、敬业、忠诚、奉献”等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与追寻。
4月8日至4月18日,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推出《绝对忠诚》第一季,用11集系列报道,展示了11位常年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人民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是坚守沙漠、冰山、海洋和森林的生态守护神屈建军、汪思龙、吴通华、陈偿、李兰海、王俊杰、陈仁升,坚守边远基地的航天、能源专家车著明、高敏忠、杨红后、李建刚等。
“八一”前后,即7月30日至8月5日,《湖南新闻联播》又推出《绝对忠诚》第二季,集中报道了7位为国铸剑的军旅科学家。他们是从事激光陀螺和北斗导航研究的高级工程师丁金星、陈华明;航母和歼15战机的总监造师杨雷、陈青;从事导弹和坦克研究的专家李鸿、张兵志和风洞群的总设计师廖达雄等。
两季节目的采制和播出,得到了中科院、总政、总装、海装、国防科大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帮助确定选题,提供拍摄方便,还进行了严格的审片把关。
为了做好《绝对忠诚》系列报道,湖南台新闻中心不仅主动设置议题、精心策划,还举全中心之力,由各栏目制片人和骨干带队,组成20多个采访组,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他们的足迹遍及北京、辽宁、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甘肃、西藏、新疆以及西沙群岛等地,累计行程达20多万公里。有位摄像师在祁连山采访时感冒了,但仍坚持爬到海拔3800米左右的观测点去拍摄。有位记者到长沙宁乡拍摄家乡科学家的故事,虽然离自己父母家很近,但三过家门而不入,硬是等节目播完后才回去看望有病在身的父亲。
为了节目能按时播出,许多编辑记者采访回来后又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在机房写稿、编辑。每篇报道都要经过十多遍的反复修改、打磨后才能送审。为确保报道的精彩和准确,分管新闻的台领导和中心负责人坚持每篇报道都要仔细改稿、审片多次,许多同志一连几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湖南台台长、党委书记吕焕斌对系列报道进行了总体把控和具体指导。
为了让《绝对忠诚》能真正成为观众喜爱的一道原汁原味的特色菜,创作团队坚持一贯的大片纪实手法,在人物选择、细节挖掘、情感渲染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在确定人物典型时,为了既能凸现人物忠诚、爱岗、坚守、奉献等可贵品质,又要有吸引观众的新鲜感,大家讨论并认可了三条选择标准:一是常年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奉献的人,二是承担着国家重要使命的人,三是很少为人所知晓的人。这样的典型就能给人强烈的现实冲击感。两季报道的18位科学家都符合这样的标准。
再好的典型,如果没有生动的细节,也很难打动人。为此,创作团队提出“感天动地”的工作标准,要求记者一定要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找到能震撼心灵的故事。播出时,每个主人公还要有一两句值得传颂的经典独白。节目大量运用纪实的手法,不摆拍,不导演,做到真实自然,同时又要能及时捕捉人物的内心情感。为此,在拍摄这些人物时,基本是采用双机位,甚至多机位不停机的方式拍摄。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摸爬滚打在一起,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纪实报道中,“失败就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当逃兵”“军人,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等,这些人物的经典语录和经典解说词,都让人肃然起敬、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