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是这样炼成的 南平市农科所科研成果侧记
走进南平市农科所,荣誉墙上三块国家级的牌匾引人瞩目,它们是:国家水稻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玉米品种试验站、国家小麦抗赤霉病试验基地,此外,一块“全省十佳院士工作站”的牌匾也含金量颇高。一个山区的农科所在短短五年里取得如此多的颇具份量的成绩,在这背后是以所长江文清为领头羊的“海西绿色腹地产业创业创新团队”,它由刘端华、周仕全、谢冬容、林明组成。
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55年。现有在职人员70人,核心科研基地786.4亩,所外示范基地5000多亩。近5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目前全所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杂交水稻研究步入国家先进行列,居省内领先水平;食用菌研究成为闽北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经济作物新品种研究与示范再上新台阶,林下经济作物研发初现成效。这些趋势齐头并进,为南平农科所的“国字号”荣誉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杂交水稻研究步入国家先进行列,居省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南平市农科所研究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抗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49个,育成品种的数量居福建省农业科研院所前列。农科所主导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水稻系列新品种,市场竞争力强,研究水平处于省内同行领先地位。研究育成54个优良杂交水稻新品种,分别通过了国家、省、市品种审定,5个品种获国家品种保护专利。已建成的水稻品种研发基地综合条件优越,被列为国家水稻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厦大生科院和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实践基地。目前,已创建和储备大批特异种质资源,积累了丰富水稻品种研发经验,并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所、隆平高科、中种集团等农业科研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后续研究和产业开发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单位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公司被评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了ISO 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已成为福建省最具竞争力的种子企业之一。
食用菌研究成为闽北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选育出香菇新品种241-4、南花103在南平市年推广种植1亿袋,占香菇生产总量的80%以上。引进筛选的杏鲍菇、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选育出黑木耳新品种南耳1号通过了福建省品种认定,是福建省首个通过认定的黑木耳新品种。
经济作物新品种研究与示范再上新台阶。该所承担了国家青贮玉米、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任务以及福建省甘薯、大豆、花生、玉米等多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及中试任务,为新品种选育与品种审、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林下经济作物研发初现成效。根据闽北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科所通过产学研合作,设立林下经济研发中心。开展金线莲、铁皮石斛、瓜蒌、三叶青等名贵植物保健药材研究与开发,年可快速繁殖优质种苗1000万株。
在这些科研成果背后是强有力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体系在支撑,并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方面,农科所组建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是隆平高科在福建省唯一参股加盟的种业公司。2012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省级重点农作物种子企业、福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南平市龙头企业。
在服务农业发展方面,南平市农科所有4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南平市12396科技服务专家,承担全市水稻、食用菌、果树、蔬菜四个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认真履行在线服务职责,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深受农户好评,两位科技人员荣获“全市星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对外合作方面,南平市农科所已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等国内外10多个科研院校建立科研协作关系;与隆平高科、中种集团、台湾农友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农业科研创新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提升。(王婧 文/摄)
(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