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气象谣言你中招了吗?
天气气候的变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天气预报的传播途径也愈发广泛,然而最近几年,“极寒天气”“史上最冷春节”“1998年那么大洪水”“17级超强台风登陆”等虚假气象信息四处传播,这些“气象谣言”在扰乱正常的气象工作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时逢3·15消费者打假维权日,本期气象控的主题就是“打假”,我们来一起盘点近几年那些招摇撞骗的气象谣言。
虚假指数:*****
主要特点:以1992年为起始点,出现持续低温天气,并出现超低温
打开百度搜索,输入“1992年以来”几个字,接下来百度搜索推荐便会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天气”几个字,可见这样的名词已成为热门搜索之一。实际上近几年每到冬季,都会出现“极寒天气”的谣言。
2016年11月底,我国遭遇强冷空气侵袭,微信朋友圈中开始流传“预计23~26日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天气”的消息。该消息最早从浙江传出,随后向江西、湖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扩散,多个省份均出现了类似的传闻,消息还在所谓的“天气预报”下方附有8条注意事项,包括储备食物和水、准备蜡烛、为家中老人和孩子备药、减少出行等,并号称这是“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愿大家安全顺利度过”。
无独有偶的是,今年1月,随着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的到来,这样类似的消息“死灰复燃”,又开始第二次大范围传播,而这一次的版本标题则“与时俱进”的变为了“史上最冷春节”,内容除了把2016年11月底变为了2017年1月中旬以外,其余全部一模一样,除东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广东、广西、云南等等都纷纷中招,百度搜索显示相关信息近2万条,让人啼笑皆非。
谣言类型二:出现1998年大洪水虚假指数:****
主要特点:以“防汛办”为名义发布 暴雨和洪水量级都很大
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至今让人记忆深刻。本该成为汲取防灾减灾经验、加强预警信息建设的事例,却成为气象谣言散播的“跳板”。
2016年入汛以后,受厄尔尼诺等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我国南方多地遭受持续暴雨侵袭,多条河湖出现超警戒水位,汛情严峻。从6月20日开始,一则“市防汛办提示特大暴雨,可能有1998年那么大洪水”的消息开始在南方多省社交媒体疯传,这则谣言以防汛办的名义发布,并提示市民“不要在低洼地带逗留”“关注财产人身安全”“自备饮用水”等等,随后几天,就连汛情相对平稳的河南、陕西、辽宁等北方地区也都出现了类似的谣言。
实际上,2016年汛期降水量虽然比往年同期偏多11%,但同1998年相比,2016年汛期雨带位置南北摆动大,暴雨过程的最长持续时间不如1998年同期,因此总体灾害是弱于1998年的,出现“98年那么大的洪水”纯属无稽之谈。此外,在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防洪设施建设投入是“十一五”期间的2.6倍。这些基础设施在2016年的防汛减灾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谣言类型三:超强台风登陆谣言指数:****
主要特点:发布不准确台风登陆信息,夸大台风登陆风级
2016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强度最强的初台,“尼伯特”生成初期环流巨大,强度很强,预报意见一度认为登陆强度有17级(实际登陆福建风力为10级)然而气象谣言编造者却利用普通公众对超强台风的恐慌,别有用心地沿台风路径制造了假的“登陆”信息。
在浙江台州,气象爱好者王某和张某在个人微博账号发布了“台风蓝色预警”,称台风“24小时之内会到达台州,并配有台风蓝色预警的图标。二人因私自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违反《气象法》受到了严厉批评教育。在江苏无锡,网上流传“‘尼伯特’以17级强度登陆无锡”,实际上“尼伯特”在福建登陆时强度已经减为10级,进入内陆后强度逐渐减小。
其实类似的台风谣言并不仅限于“尼伯特”登陆这一次,实际上早在2014年6月,海南就有“16号台风‘乌鸦’(或‘凤凰’)即将来袭,风力将达18级的消息”的谣言。2015年6月,广东珠海也出现“珠海清明后将迎来17级超强台风‘美莎克’!65年来最强!”似乎近几年每到台风季,只要有超强台风登陆,相关的谣言也随之“登陆”。
谣言类型四:连续数十天降雨谣言指数:****
主要特点:假借连续性降水天气,无限夸大降雨的时间和量级
连续降水指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变化较小的降水,一般由于冷暖气流持续交汇所致,是正常的天气现象,而一些气象谣言则正是抓住了人们“盼雨停”的心理,无限夸大降雨的时间,制造了“不着边际”的谣言。
2014年9月,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山西、陕西多地出现了秋季连阴雨天气,于是,一则“山西(陕西)连续降雨69天”的消息开始被疯狂转载,消息中说“据中央气象台、山西、陕西气象台联合发布的权威预报,山西和陕西将迎来史上最长的阴雨天气过程,预计长达69天,有望在今年11月19日迎来首个晴天。”对于这样的谣言,两地气象部门紧急辟谣,“2007年山西曾经出现过连续15天的降雨,已经十分罕见,目前预测技术只能预测10天左右的天气,连续69天的降雨天气根本不可能存在”。而这样的谣传也在广州、福建等地出现过,2015年4月,广州就谣传一条“连下10天雨广州会转为威尼斯模式”的“天气预报”,广州气象部门辟谣重申“连续十天降雨”不等于“雨连下十天”,提醒公众不要被不权威的天气预报误导。
降雨是大气运动的结果,而大气运动本身就复杂多变,此外大气运动还受到各种因素如城市热岛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的外在干扰。因此在某一个地方出现不间断的连续降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出现数十天的超长持续降雨,更是无稽之谈。
天气谣言为何屡禁不鲜?普法:气象信息应当怎样发布?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总结经验发布天气预报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气象预报预警的发布,我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对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有明确的规定,其中第四章第22条中强调“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2015年5月1日,最新修订实施的《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对气象预报的发布传播有了更详细的规定:除气象台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应当准确传播气象预报信息,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非法发布气象预报可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传播虚假气象预报,或擅自更改气象预报内容和结论,引起社会不良反应或造成一定影响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探究:天气谣言为何屡禁不鲜?
梳理这些天气谣言,我们不难发现,天气谣言的传播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和大范围、区域性的灾害天气同时出现,甚至比这些天气现象出现的“更早一些”。
那么为何天气谣言屡禁不鲜呢?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信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气象预报信息大多时效性较强,伴随着智能手机、天气APP的普及和运用,公众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也也越来越多,加之一些媒体发布信息求新求快,比如一些气象爱好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分析形成预报结论,并利用自媒体传播。还有一些天气预报APP,通过引用气象部门公开数据,编辑加工制作,这些预报的准确性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为了追求“点击”效果,不同程度的存在夸大其词的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近几年天气气候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高温、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同时公众气象科普知识不足,辨别气象信息真伪的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都为气象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
辨识:如何辨别气象信息的“李鬼”
从科技支撑能力和时间上来看,目前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报1-3天的短期预报准确度较高,虽然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7天的预报已经具备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10天以上的天气预报公众应当研判分析,及时跟进气象台滚动发布的信息参考使用。显然,动辄十天半个月甚至是半年的天气预报,不会出自气象部门。
从预报的语气上来看,气象部门发出的天气预报以预测性和科学性为主,例如官方气象预报中,常常会出现“概率”、“可能性”等词汇,而绝不会出现“最”、“史上”等字眼。即使遇到极端天气,也一定是等事件发生过后,才会综合分析,予以判定是否刷新气象纪录,绝不可能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做出估算。
从传播载体上来看,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一般通过常规的电视、广播、短信等等公共传播方式,同时气象部门还通过门户网站以及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来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公众可通过关注这些官方账号获取权威信息,不要相信来源不明的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