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2》:是真人秀,还是纯秀?
佟大为当班主任。
《一年级》要不要做第二季?肯定要做,这无需讨论。在这个疯狂模仿大肆山寨的时代,原创一个节目,不易。不能断了线。那好,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怎么做?小学季,100台固定摄像机,26台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云云,阵势很大。但在效果面前,只能算是练兵吧。
痛点,很明显——明星戴紧箍,小孩子难控,观众覆盖面窄。改吧。做大学季。看似升级,实际内核大变。平台用户偏年轻,需要新鲜东西喂。“原创校园纪实”属性已定,大帽子紧戴。
这节目,咋玩?很快,找到了一条路。游离于真人秀与偶像剧之间,开拓新风格。——于是,就有了《一年级·大学季》。
第一季,打打闹闹,一盘散沙。似水无形,发散天性,固然好。但,难以收回。
嗯,必须要有赛制。选择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19名正式生+8位旁听生,以组合的方式切入。他们将经历100天试读期,五场考核,最终淘汰三个人……
淘汰,是马栏山永恒的法宝。“八进七”,是第一期内容的核心。悬念,一直延续到结束。明星、素人、大学,这些元素都只是一个角色。泪别,是可预见的剧情。做电视的都懂,只要能把人“打”出去,根本不用在乎是否演几期。
《真正男子汉》那个班长,就是例子。后面,这样的厮杀感动场景将常见。毕竟,五场考核呢。人,怎么结合?明星带小孩,只需要“带”即可。而这一季,明星与普通人看似师生关系,其实双方内心都有小九九。一边是当旁听生的素人,一边是无正式教书资格的明星。看似仰望,实则平视。都在演呢!“不仅仅希望出明星、出艺术家,还希望出各个行业顶尖的人才。”佟大为这番话,是节目的动机。打造人,不,打造“小鲜肉”,是核心。小学季,留下了什么?萌娃,嗯。都叫萌娃,连名字都记不得了。
不干亏本的买卖,湖南卫视心里明镜似的。打造“小鲜肉”之前,先把明星老师架起来。班主任佟大为的第一视角为主线,贯穿整季。助理教员袁姗姗,台词老师黄志忠,形体老师刘芸、王宝强、《偶像来了》嘉宾等,轮番上阵。一个目的——丰满人,淘汰人。
那么,人物怎么选?一档节目毕竟不能与人生大事挂钩,真正的在校生,就别淘汰了,只能是陪衬。设置“旁听生”这个角色,从剧情上来看,其实很突兀。
但大环境是说“一年级”,离不开校园啊,也只能这样玩了。另外,从剧情的把控及后期培养方面来看,用“自己的人”,是最放心的。要听话,你懂的。在大学拍摄,权当借壳下蛋罢了。我一个朋友看完节目后,感慨“这才是打造小鲜肉的正确方法”。
整个节目是以“幕”的方式走,大框架已经告知。台词设计、画面加工等,全部是偶像剧的路子。
袁姗姗与“石头”发生暧昧?
印象最深的,是三场冲突戏份。
第一场。袁姗姗与学生们在寝室用餐,被巡查者抓到,罚擦校园铜像。在这过程中,“石头”佟梦实觉得遭学长挑衅,现场发飙砸水桶。袁姗姗在一旁,小心翼翼劝架。管理者与服从者之间的冲突感,刚上来就整这一出,实在是太熟悉了。
还记得《奇妙的朋友》中,杜海涛与女饲养员发生冲突那一幕吗?还记得《爸爸去哪儿3》里,王宝强面对“村长”搞笑自我介绍那一出吗?此类操作,已成固定套路。
第二场。是旁听生邵明明爬窗户,被班主任佟大为教训。这种无厘头的剧情,是在走“叛逆”路子。既想让观众找到共鸣,又欲侧面展示佟大为的老师“威严”。
第三场冲突,是在老师们之间发生的。黄志忠突然中断学生表演,称“不要演动物,要演人,以人为本”,大骂“这是白痴的训练。模仿?这是狗屎”。更恐怖的是,黄志忠带着刘芸突然离场,走之前还砸椅子。这一幕,班主任佟大为很“尴尬”。全场旁听生都蒙了。后来才知,这原来是老师们为了激发学生灵感,故意表演的一次吵架。
三个月要学四年应学的课程,速成是最头疼的。所以,走偶像剧这条路子,以时间换空间,说不定能突出重围。“石头”佟梦实不愿签学生手册,展现一天的坚固友情;宋妍霏哭着向佟大为求情,希望不要设置淘汰赛;“石头”与袁姗姗之间,甚至还安排了“恋情”……当你看到这些,就不要感到奇怪了吧。
节目播完后,有些网友不解——“这是真人秀,还是纯秀?”其实,他们是迷糊了:抱着看真人秀的心态,结果看了一出偶像剧。
教育观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习惯习惯,就好了。如果你说这是错的,那请问什么是对的?
作者:黄芸